生態島打造“長三角農業硅谷”——上海崇明“增綠添金”在農業新賽道跑出“加速度”

新華社北京4月7日電 4月7日,《新華每日電訊》發表題爲《生態島打造“長三角農業硅谷”——上海崇明“增綠添金”在農業新賽道跑出“加速度”》的報道。

一道道田壟上,無人農機來回穿梭作業;一個個大棚裡,水肥一體灌溉系統照管着立體種植的“蔬菜車間”;一汪汪水塘中,河蟹新品系“崇明1號”扣蟹入水“安家”……在上海遠郊崇明區的廣袤田野上,看似尋常的一個個春耕場景蘊藏着農業科創的新力量。

崇明是上海最大的農村地區,農業常被看作國際化大都市經濟的“邊角料”。持續推進的世界級生態島建設更爲其劃定了極其嚴苛的生態紅線。如何生態增綠、產業添金,崇明創新提出打造“長三角農業硅谷”,緊扣上海國際科創中心建設、長三角一體化等大戰略、大機遇,聚焦農業領域的新質生產力,開展關鍵核心技術攻關,在生態島建設的新徵程、新賽道跑出“加速度”。

從“不可爲”到“大可爲”,向農業科創謀突破

崇明島,橫臥長江入海口的一個狹長島嶼,地處滬郊偏遠地帶。在高樓林立、寸土寸金的超大型城市,崇明區經濟規模小、農業產值相對偏低,在上海全市屬於經濟後發地區。近年來,崇明世界級生態島建設又提出了更高的生態指標和產業要求。是被“不可爲”的限制困住手腳,還是繼續挖掘生態資源稟賦,爲農業強國建設添磚加瓦?貫徹落實新發展理念,崇明人探索向科技創新要效益、找新路。

理念之變帶來行動自覺。更高起點推進世界級生態島建設,大力推動農業農村現代化,崇明區委、區政府把加快發展新質生產力作爲高質量發展的着力點。堅持因地制宜,發揮自身優勢,找準產業定位,崇明提出打造“長三角農業硅谷”戰略目標,統籌全區農業農村發展,集聚農業科創力量,規劃“一核一帶兩區”總體佈局,深耕細分賽道,營造產業生態,做強公共平臺。

“一核”即一個“長三角農業硅谷”核心區,包括農業硅谷總部園、崇明農業種業創新中心、農業科創企業孵化園、科技成果示範園,主要承擔涉農頭部企業落地、農業科創企業孵化、科技成果展示和轉移交易等功能;“一帶”是指沿東西橫貫全島60多公里的陳海公路,崇明各鄉鎮選取沿線產業基礎較好、規模化土地流轉的區域,縱向打造一批創新要素集聚、產業項目密集的高科技農業發展帶,爲科技成果落地和農民增收提供產業空間;“兩區”是指北部沿江區域通過集中連片改造,打造崇明現代設施農業片區和崇明現代畜禽養殖片區,建設連棟溫室、育苗設備,發展工廠化、立體化養殖設施,應用物聯網、大數據、人工智能等技術,形成產業深度融合的示範基地。

由5幢白牆黛瓦的多層單體建築合圍而成的上海智慧島數據產業園,位於市區高速上島第一站的陳家鎮。在建的地鐵崇明線預計2026年通車,屆時從園區走到地鐵站只要十幾分鍾,一小時內可達浦東陸家嘴、張江。崇明區農業農村委主任龔霞說,招商半年多時間,已有20多家企業先後入駐,其中農業科創企業孵化園有種源農業、設施裝備、生物技術、大數據等領域的6家企業,在其所處細分領域都具有核心技術優勢或處於龍頭領軍地位。

崇明把東部最好的地塊、最新的園區留給科創企業,就是想集中力量打好關鍵核心技術攻堅戰。崇明區委書記繆京說,集聚高科技賦能農業的企業,方便與高校的合作和成果的就地轉化,上下游企業也能發生更多的思維碰撞和跨界合作。

全力推進農業硅谷建設,崇明先後出臺14項一攬子政策措施,爲入駐企業做好全流程、全方位服務;總規模達10億元的崇明農業科創發展基金正在籌組中,用金融槓桿撬動農業科技創新;崇明還與上海農科院、上海交通大學、上海海洋大學等科研院校組建崇明農業科創聯盟,促進產學研用一體化,加快人才集聚和成果轉化。

“既然方向看準了、看對了,我們就在這個領域一以貫之,紮紮實實、一步一個腳印地推動藍圖落地,引領更多的資源到崇明來發展現代農業。”繆京說。

“接二連三”闖出新藍海,“小農業”也有“大天地”

和傳統羊舍不同,位於中興鎮愛國村的萬禾智慧羊場看不到幾個“羊倌”。監控攝像頭識別到一隻母羊側臥在地,系統通過其規律的宮縮節奏判斷小羊即將娩出,第一時間向管理員發出預警。科技賦能現代農業提質增效的生動場景,每天都在崇明的田間地頭上演。

作爲上海的“米袋子”“菜籃子”,崇明以全市1/5的陸域面積,貢獻了1/3的地產農產品。“長三角農業硅谷”就像一臺“發動機”,通過源頭創新帶動農業全產業鏈統籌推進、“一二三產”融合發展,因地制宜尋找農業科技“核爆點”,闖出一片新天地。

——做強農業“芯片”,聚焦特色種源保護利用。

受制於種母羊孕產週期,崇明白山羊的擴繁速度很慢,至今純種崇明白山羊的數量只有1000只左右。入駐“長三角農業硅谷”後,上海六驥元支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專門爲崇明白山羊建立基因庫,與羊場合作成立種羊研究中心,運用先進繁殖技術。萬禾智慧羊場負責人黃震說,目標是3年內實現擴繁優質純種崇明白山羊1萬隻左右。

當前,崇明正積極引入科創企業和高校資源,完善聯合研發和應用協作機制,通過基因編輯育種和合成生物育種等前沿科技,開展崇明白山羊、清水蟹、沙烏頭豬、白扁豆、香酥芋等多個地方特色品種的種源研究和創新應用,打造一批育繁推一體化企業。此外,崇明還正積極聯動長三角各個高校和科研機構,調研摸排長三角現有種質資源,設置長江口種質資源儲存庫,並建立公共實驗室。

——數智化升級,強化現代設施農業科技和裝備支撐。

雞毛菜種下去第幾天,現在處於哪個生長期,配置什麼溫、溼、光照環境,預計收穫的時間和產量……蔬菜種植全生命週期管理在電子大屏上一目瞭然。作爲國家級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國興農旗下的微滴科技正在崇明深入推進高端設施農業整體解決方案的研發。創始人郭之兵說:“今後,圍繞生產主體需求定製的設施農業集成服務要實現全流程數字化、智能化,讓服務對象直接拎包入駐,捧着Pad(智能平板)就能種地。”

現代設施農業核心技術不斷突破的同時,龍頭企業正在不斷研發推廣補短板、高性能的農機裝備。在立體種植的“褐菇工廠”裡,通過“菇臉識別”,機器臂可以整棟整棟摘,和農民憑經驗、憑肉眼一層一層摘相比效率更高,耗損更小。上海恆澤企業發展有限公司董事長朱文峰說,歐美國家對褐菇尤爲熱衷,每週出口一個櫃。公司自主研發的蘑菇採摘機器人,已有海外買家在洽談購買事宜。“從賣產品到賣裝備,科技興農的路越走越廣了。”他說。

——生態經濟“雙贏”,拓展綠色農業發展空間。

致富增收的“金色”產業越來越興旺,但綠色始終是世界級生態島的最靚底色,崇明也正在打造生態農業的最佳實踐地、試驗田。

控“源”是農業面源污染防治的關鍵。當前,崇明正在爲行業領先的RNA生物農藥、人工合成蛋白質新型有機水溶肥等提供研發支持和商業化試點,推動農藥化肥等農業投入品製造與生物技術的深度融合,在增產提質的同時實現土壤保育、肥力提升、水質保護。

陳家鎮裕安養殖場的千畝魚塘上覆蓋着連片的太陽能光伏板,水上光伏發電,水下漁業養殖——這種“漁光互補”的綠色養殖模式正在被越來越多地複製推廣。當前,崇明正加快構建綠色低碳循環農業發展體系,大力推廣“稻蛙”“稻蝦”“稻蟹”等生態種養模式,爲國家“雙碳”戰略的縱深推進提供農業領域的技術支撐。

“金招牌”挑起“金扁擔”,農業硅谷增強輻射力

春投一簍苗,秋收萬斤蟹。崇明是長江水系中華絨螯蟹的發源地,也是全國最重要的河蟹種源地之一,與上海海洋大學合作選育的國家級良種“江海21”已推廣至全國十餘個省區市。

2022年底,海洋大學科研團隊開始在“江海21”基礎上培育新品系“崇明1號”。過去崇明蟹被稱爲長不大的“烏小蟹”,現在“崇明1號”親本起步就是“7公5母”(7兩公蟹配5兩母蟹)。“從業30多年,我是看着崇明螃蟹個頭一點點長大,河蟹產業一年年壯大起來的。”上海崇明河蟹發展集團董事長黃春說,除全區約5000畝蟹塘,今年“崇明1號”還將輻射全國成蟹養殖塘口超5萬畝。

近年來,以科技創新爲引領,崇明打造了一批農業領域的“金招牌”,並且不斷放大影響力,增強輻射力。崇明苦草變“網紅”護膚品,“崇派”黃楊遠銷日韓,崇明藏紅花綻放雪域高原……背靠國際化大都市的資金、人才、市場優勢,以及上海加快建設國際科創中心、長三角一體化等國家戰略構築的廣闊平臺,崇明農業持續向價值鏈高端攀升。

“每天想的都是怎麼把既有的提升做強,讓沒有的落地生根。”這兩天,龔霞剛從福建考察回來,圍繞菌草產業與相關企業和高校達成初步合作意向。喜事接踵而至,長三角最大的黃鱔工廠化育苗和循環水養殖基地即將落戶中興鎮,並帶動農戶共同打造“稻鱔共養”示範基地。崇明正在廣泛凝聚農業科技創新合力,輻射長三角乃至全國甚至全世界。

在生鮮電商平臺上,崇明白山羊每斤售價近百元,還供不應求。萬禾智慧羊場的三期項目建成後,將達到年出欄10000頭崇明白山羊的規模。與羊場一路之隔,正在建設中的“優農三兄弟”蔬菜分揀中心將打通種植採摘、收購分揀、包裝冷藏、運輸銷售等環節,形成對接上海市區的“一小時供應圈”,每年供應上海市場新鮮蔬菜10萬噸。越來越多的崇明優質農產品搭上了從田頭到餐桌的“直通車”,更好地帶動農民增收致富。

崇獼獼猴桃種植基地、耕旺蝴蝶蘭種植基地、四維數智草莓植物工廠、中國能建漁光互補養殖項目……中興鎮以陳滧公路爲軸規劃全長約10公里的科技農業發展帶,引入十餘個重點項目,總投資近6億元,全線投入運營後年產值可達4.87億元,成爲壯大農村集體經濟、帶動農民增收致富的強大引擎。

中興鎮黨委書記沈利說,除土地流轉收入,這些項目可爲周邊村民提供1000多個就業崗位。此外,由項目基地和龍頭企業負責提供種源、技術支持和定向收購,農戶可以參與“家門口”的特色產業,預計每年每戶增收1萬元以上。“鄉村振興就是要讓農民充分參與,真正受益。”

集體經濟的“錢袋子”鼓起來正在實現鄉村建設的“反哺”,村容村貌越變越好,鄉村旅遊、民宿經濟蒸蒸日上。2023年上海共評出五星級鄉村民宿19家,中興鎮就佔了5家。隨着櫻花文化旅遊節的開幕,踏青客流紛至沓來,特色農產品、文創產品集中亮相,週末農家樂、民宿爆滿,一幅宜居宜業的和美鄉村畫卷正徐徐展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