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態殺手還是守護者?紅樹林創造每公頃180萬元價值
安南區城西2.7公頃廢魚塭,被選定作爲紅樹林複合式養殖模式負碳技術研發與碳權開發計劃的實驗場域,預計將種植3000棵。(曹婷婷攝)
臺江國家公園管理處與中興大學、臺哥大5日簽署夥伴關係備忘錄,攜手推動國內首次紅樹林複合式養殖模式負碳技術研發與碳權開發計劃。(曹婷婷攝)
有人視紅樹林爲生態殺手、會對家園造成威脅,加以魔鬼化還訴求砍除,但紅樹林除減碳也有氣候調節、生物多樣性等功能,每公頃更可創造180萬元價值!臺江國家公園管理處與中興大學、臺哥大5日簽署夥伴關係備忘錄,選定安南區城西廢棄魚塭地種植3000棵紅樹林,將花3年間,比較覆育前後碳匯與溫室氣體排放變化及對生物多樣性影響,建立技術範例。
國內首宗「紅樹林複合式養殖模式負碳技術研發與碳權開發計劃」今天在臺江國家公園管理處舉行,由臺江處長謝偉鬆、中興大學教授林幸助、臺灣大哥大副總經理劉麗惠共同簽署。到場見證的國家公園署代理署長陳貞蓉表示,紅樹林屬於藍碳,依既有文獻報導,紅樹林固碳效果佳,但很多人覺得紅樹林對家園造成威脅,透過這次產官學攜手研究如何正確栽種、管理紅樹林,讓後續溼地經營能更有理論面對各界。
林幸助說,結合臺江國家公園管理處提供土地、臺灣大哥大提供經費,促成這前瞻性實驗,共計15位共同主持人,逐一執行各項研究。他說,國家淨零排放12項關鍵戰略中,只有2項跟負碳有關,其中又以藍碳屬於低成本、效益高的減碳辦法。
他說,藍碳中又以紅樹林的碳儲存能力最高,臺灣訂定的藍碳目標是2030年要再增加34萬噸,所以選定臺南的紅樹林作爲目標。林幸助說,雲嘉南共有4460多公頃廢棄鹽田、魚塭,若都能種植紅樹林,就可增加約34萬噸碳匯,2030年可望達成目標。
他強調,隨着海平面上升,有愈來愈多溼地恐將消失,這項實驗目的希望活化西南沿海廢棄魚塭、鹽田,除了減碳也能增加碳匯,同時爲漁民創造生計,也讓棲地覆育實現。
但紅樹林也面對不少挑戰,北部出現疏伐聲音,林幸助則強調,臺灣很適合紅樹林生長,近5年因氣候變遷關係,紅樹林面積增加30%,以前海茄冬只有南部纔有,現在連北部也有了,一直砍也砍不完,要轉而積極主動管理,所以選定封閉水域實驗,如果能增匯也會生物多樣性有幫助,後續相關技術除推廣至全臺,也會推廣到國外。
臺哥大副總劉麗惠表示,產官學攜手這項計劃不只能改善西南沿海地層下陷之苦,也能增加碳匯,深具學術價值,期待覆育計劃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