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態信用進入政策工具箱 以“含綠量”確定“含金量”

本報記者 張漫遊 北京報道

金融機構在綠色低碳轉型領域的授信管理又獲得明確方向。

近日,中國人民銀行、生態環境部、國家金融監督管理總局、中國證監會聯合印發《關於發揮綠色金融作用 服務美麗中國建設的意見》(以下簡稱“《意見》”)要求,探索建立生態信用行爲激勵機制,將企業降碳、減污、擴綠等表現作爲貸款審批、額度測算、利率定價的重要參考因素。

業內人士認爲,建立生態信用行爲激勵機制,能夠進一步以市場手段促進企業、機構和個人積極參與降碳、減污、擴綠等行動。該機制一方面能促進金融資源的優化配置,幫助金融機構更精準地識別和支持致力於環境保護和可持續發展的企業,從而提高綠色金融的供給質量和效率;另一方面將激勵企業更加積極地投身綠色低碳轉型,推動經濟社會的可持續發展。

支持生態保護市場化

本次《意見》的出臺,旨在支持美麗中國先行區建設、重點行業綠色低碳發展、污染防治攻堅和生態保護修復,明確了四大金融支持領域,並提出了一系列政策措施,包括完善貨幣政策工具、發揮碳市場作用和優化激勵約束機制。

其中,在優化激勵約束相關措施中,《意見》提出“探索建立生態信用行爲激勵機制,將企業降碳、減污、擴綠等表現作爲貸款審批、額度測算、利率定價的重要參考因素”。

中國銀行研究院高級研究員趙廷辰表示,《意見》的印發,在國家層面首次將金融納入生態信用建設激勵措施中,對於推動綠色金融發展與生態信用體系建設形成良性互動具有積極作用。

惠譽常青ESG研究組聯席董事賈菁薇認爲,監管層推動金融機構探索建立生態信用行爲激勵機制,主要原因在於目前境內金融體系仍未形成推廣綠色金融產品和服務的市場機制,導致金融機構缺少動力主動將綠色金融、氣候變化或生態多樣性等主題納入業務範圍內,繼而在推廣綠色金融業務方面缺少長期增長因素。“近年來,監管方面多次強調繼續建設相關激勵機制的出發點也在於此,即提升市場對綠色金融業務的需求,將其轉換成金融行業新的業務增長點,助力境內相關綠色和轉型企業的融資需求。”

“生態資源的有效保護與合理利用是構建美麗中國的關鍵環節。目前,政府財政力量在生態保護方面發揮着核心支持作用,而生態產品價值實現機制則依賴於市場力量,通過交易促成生態資源的價值得到恰當體現。在市場化過程中,如何平衡金融介入的授信風險與生態資源價值轉化的長期效益,成爲亟待解決的問題。”中央財經大學綠色金融國際研究院綠色金融研究中心主任任玉潔告訴記者。

在任玉潔看來,生態體系具有不可分割性,要系統性地審視保護與利用之間的關係。特別是調節類生態產品,如水源涵養、土壤保持、防風固沙、氣候調節等,其價值難以用傳統貨幣量化,且效益顯現週期較長,這導致金融機構在評估生態產品價值及相關風險時缺乏科學依據,進而影響了金融資本的支持力度。

“爲解決這一問題,生態信用體系的建立顯得尤爲重要。它將降碳、減污、擴綠等行動賦予信用價值,是信用體系建設從公共領域向產業場景延伸的重要實踐。通過全面的指標設計和科學、統一的標準衡量經濟社會各主體的行爲,生態信用體系爲金融機構提供了一套系統、全面的評估框架,有助於降低其在授信過程中的風險感知,爲授信決策提供有力支持。”任玉潔說。

趙廷辰認爲,生態信用體系建設有利於提高環境治理效率,金融支持將成爲對企業的重要激勵手段,同時還有利於監管提效降本。“近年來,我國各類市場主體數量快速增長。傳統監管模式對所有監管主體平均用力,監管成本高,企業壓力大、受干擾多。而以生態環境信用爲基礎的監管模式,對環境領域表現好的企業,降低抽查比例和頻次;對污染排放較多、環境危害較大的市場主體,適當提高抽查比例和頻次。生態信用體系建設激發企業自覺遵守環保規定的積極性。生態環保表現優異的企業,能夠在申請財政性資金項目、享受稅收優惠等方面獲得優先照顧。”

激勵機制的構建還缺乏明確標準

談及落地“探索建立生態信用行爲激勵機制”的難點,賈菁薇認爲,主要難點在於境內金融機構對於具體如何將氣候風險和生物多樣性風險納入業務考覈過程,相關研究和認識仍在早期階段。

任玉潔認爲,一方面,激勵機制的構建需要有明確的標準作爲參照,目前各類主體在降碳、減污、擴綠等方面的表現暫時缺乏統一的評估標準,且部分行爲難以量化,增加了金融機構在評估過程中的不確定性和難度;另一方面,建立數據信息的集享機制及動態更新機制對於金融機構來說存在較大難度。“這其中既有信息聯通機制和共享管道有限、信息質量參差不齊、部門信息壁壘等原因,同時也受限於生態資源狀況、環境效益等可能因自然因素、人爲因素等發生變化,相關信息的更新滯後於實際情況的客觀限制。”

對於貸款活動而言,賈菁薇認爲,如何有效地收集貸款企業的ESG信息並納入到業務審批流程中,也是一個較大挑戰;另外,如何從根本上鼓勵銀行業擴大綠色金融業務規模,尤其在規模較小的地方金融機構之間,而不是單純依賴大型國有銀行來發行綠色債券或綠色貸款,也是重要的一個方向。

“激勵機制的構建需考慮多種因素,如生態價值、項目風險及經濟性、產業差異性等,設計出一套既公平又有效的激勵機制具有一定難度。專業人才短缺、技術支持不足也是金融機構在推進生態信用激勵機制時可能面臨的問題。”任玉潔說。

趙廷辰建議,下一步,一是應切實用好政府部門分享的涉企環境信息。信息不對稱是金融服務中小微、民營企業的難點。依託環境信用信息共享平臺,有關部門一般會將企業基礎信息、環境執法監管信息等與金融機構按需共享。二是要因地制宜開發金融服務產品。圍繞涉企環境信息,立足當地的自然經濟稟賦,設計開發符合企業需求的金融產品,量體裁衣滿足企業綠色發展需求。三是完善授信管理機制。優化授信流程,將企業降碳、減污、擴綠等表現作爲貸款審批、額度測算、利率定價的重要參考因素,有效做好信貸風險防控。

從金融機構角度來看,任玉潔補充建議道,首先可以從信息技術的創新應用入手,如利用大數據、雲計算、物聯網等技術手段,構建跨部門、跨區域的信息共享平臺。同時,應在內部建立信息覈查機制,確保激勵機制所依據的數據真實可靠,及時反映生態資源狀況和環境效益的變化。

“針對評估標準不統一及部分行爲難以量化的問題,金融機構可聯合政府、行業協會及第三方研究機構,共同研究並制定一套科學、全面且具有可操作性的評估指標體系;在涵蓋降碳、減污、擴綠等多個維度的同時,考慮地區差異和行業特點,確保評估結果的公正性和準確性;對於難以直接量化的行爲,可通過建立專家評審、同行評議等機制,結合定性分析與定量評估,綜合判斷其生態貢獻;針對專業人才短缺和技術支持不足的問題,金融機構應加大人才培養和引進力度,建立一支既懂金融又懂生態的複合型人才隊伍。同時,加強與高校、科研機構的合作,共同研發適用於生態信用激勵機制的新技術、新方法,爲激勵機制的持續優化和升級提供技術支持。”任玉潔說。

(編輯:朱紫雲 審覈:何莎莎 校對:顏京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