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盛夏未來》:另類的青春片,不另類的人生課題

「“你喜歡的,或者你想要的,並不一定如你願,當你學會接受這件事,並勇敢面對,這才比較重要。”」

暑假檔已過三分之二,由陳正道執導,張子楓、吳磊主演的青春片《盛夏未來》收穫了較高的討論度,也迎來了一波又一波的質疑。

男主角鄭宇星,一個住在多層獨棟別墅卻孤獨到要和siri對話的男孩,與父親也不甚融洽,恰逢失戀的他缺少一個能進行及時溝通和情感釋放的對象。女主角陳辰則在無意間得知父母早已離異,自己所看到的一切都是他們合力在自己面前構建的謊言後,決定復讀一年試圖挽回家庭。

這樣兩個人,在彼此人生最迷茫的時刻奇妙地相遇,共同完成了一場勇敢熱烈的盛夏奔逃。鄭宇星用自己愛好的電子音樂帶陳辰走進另一片廣闊的世界;陳辰則和鄭宇星一起找回了坦誠面對的勇氣。

不同於宣發短視頻裡的“清甜戀愛向”,影片更多地表現出一種超越性別之見的、兩個靈魂的彼此理解、包容與救贖。

這樣的影片似乎難逃評價兩極分化的命運。

網友評論

面對大衆市場的主流文化,片方前期的短視頻宣傳中不斷地強調戲裡戲外兩位主角的cp線,營造甜虐氛圍,而觀影后的人都知道,這其實是一種“貨不對板”。許多帶着預設走進影院的觀衆一頭霧水地走出來,直言片方“詐騙式營銷”,繼而引爆了關於影片最大的爭議:男主人公的性取向到底是什麼?

或許這也是個人表達和商業化效益權衡後的無奈之舉。不過,除了刻意營造甜味劑的錯位宣發,這部影片不該被誤解和埋沒。本文無意繼續按圖索驥尋找男主性取向的證據,因爲這是一場兩邊都無法完成的說服。

但電影帶給我們的感受絕不止於此,它宛如一聲清脆的蟬鳴,也像兩人交涉的那些少年心事,在混沌的盛夏激起泛而不止的漣漪。有關它的種種爭議,正給了我們無限思考的空間與價值。

========以下內容包含劇透哦,小心食用~========

#1

不絕對:於爭議聲中尋求多樣與包容

影片的中文字幕一直用“她”來代指鄭宇星的一直喜歡的那個人,而英文字幕卻沒有用對應的“she”,而是用“MING”這個名字來指代。在影片的種種暗示下,觀衆對這個從頭到尾沒有露過臉的MING的性別各懷猜測、各有理解。

對於鄭宇星性取向呈現如此大爭議的原因,除了觀衆見仁見智的解讀,還有影片“兩個版本”帶來的信息誤差——在鄭宇星給甩了他的前任MING打電話這一情節上,一種說法是在影廳聽到了女聲的“喂?”,而另一種是沒有。

網友觀後評論

我們暫時無法瞭解這一細節的區別到底是無心失誤還是有意爲之,然而它卻帶來了影片最意想不到的爭議。理解向好的觀衆認爲這代表了“可以多樣解讀的愛情”,還有部分人覺得這是在引發爭議、製造話題。

導演這樣的非明示的表達,或許就是允許多樣性解讀的存在。

MING是男、是女,或者只是一個代表着美好理想的符號、一個自我投射的對象,每個人都可以代入自己的想象與理解去重新詮釋。畢竟電影在上映的那一刻,就已經將影片想傳達的內容交付給觀衆,而這種交付,就像無限可能的青春,是最不需要一個標準答案的。

還有在那場“說走就走”的海南跨年電音節現場,當陳辰告訴鄭宇星自己暗戀了他很久,鄭宇星輕吻陳辰後說,“如果我也能喜歡你就好了”。這一幕讓許多人無法理解,兩人究竟是懷着什麼心態、又是什麼關係?還有不少網友怒稱鄭宇星是“渣男”。

我們可以合理想象,這樣的舉動在男女主角這樣的年紀和電音節奇異浪漫氛圍的環繞下,是有可能發生的。男孩也沒有因爲自己不喜歡女孩就退避三舍、不予理睬。從第一次陳辰吻過來時下意識地後退,再到這次的主動,鄭宇星在小心翼翼的嘗試與努力後,對陳辰給出了溫柔而恰到好處的迴應、也對自己的心意予以交代。畢竟,青春的每種愛和友誼,都值得認真對待和珍視。

所以,那一個吻,是當下時空序列中尚處於混沌的角色,在強烈的情感錯位和暗示下,做出的充滿試探又意欲迴應的舉動。

其後,影片用鏡面成像的鏡頭語言,呈現了溺在水裡的陳辰向上擡手、破水而出的畫面,寓意得到答案之後,陳辰也完成了自我的探索和救贖。

網友關於這一情節的討論

而今的互聯網環境下,新一輪的標籤化語言催生了一種非黑即白的簡單邏輯,動輒用“渣男”“渣女”等詞彙對人進行定性和概括。可人本就是複雜多變的,何況獨立意識和性意識剛萌芽的少年。

青春好比一種不確定性、瞬時性和非指向性的“布朗運動”,它允許試錯,更期待包容。 對這一情節的判斷上,我們不必將“男同”“直女”等標籤放大,或是將那些具有尖銳特徵的評判體系套用在青春期少年身上,把一個表情或動作看作冒犯,然後一棒子打死。

如若因爲糾結一個眼神、動作或是其他細節,而忽略了整部片子想要傳遞的觀念與內核,又何嘗不是一種遺憾?

#2

不落俗:從純愛想象到悅納自己

新世紀初,從流行音樂、文學小說再到電視熒幕,大衆文化的基調被以愛情爲主要敘事母體的後現代消費景觀收編,許多國產青春片也往往被懸置於純愛想象的背景之上。

所以,儘管大陸電影市場上並不缺乏青春片,但大多數或夢幻懸浮、或疼痛狗血、或充滿雞湯,難以引發共鳴,離多數人的現實相去甚遠;而《狗十三》《嘉年華》等現實主義的小衆佳作也往往因爲題材侷限而缺乏更廣大的受衆面。

《盛夏未來》中,男女主因爲心意的錯位,可以說只是路過了彼此的生活。雖然如此,這種感覺卻不苦情、不殘酷,我們還看到了一種超越固有青春片想象的普適主題:對於生活中的種種瑕疵和不如意,要學會勇敢面對、接受,以及釋懷。這一維度的表達是其他國產青春片很少去描繪的。

兩位主人公的許多臺詞,是在明明知道那個答案卻無法接受、不敢直面時的自欺欺人:“你又不是他你怎麼知道啊”“不是放不下,是接受不了TA已經不喜歡我的這個事實”“所以你還是喜歡我爸的”……還有片末揭曉的,陳辰復讀不是因爲所謂“失戀”,而是不接受父母離異自己不得不二選一的事實而擦掉了試卷上的答案。

直到陳辰18歲生日那天的許願:“希望我們都能誠實地面對自己,希望我們都能更勇敢。”這就像是他們倆共同的成人禮,經歷了生長痛後,兩人都開始面對囚禁住自己內心的困局,找到自己與之和解的方式,影片的走向也到達了高潮。

最後,面對學校處分時雙方父母達成的協議,陳辰的處理是拒絕在上面簽字。她不願在自欺欺人的謊言中苟且,而是獨自承擔、無懼未來。幾年後的鏡頭也交代了她已經接受母親和海南水果王叔叔的戀愛。

電影描繪了單向暗戀又無可奈何的狀態,看似是在表達愛情,卻沒有拘泥於愛情。實際上影片藉助青春片的外殼,用輕盈的敘事筆法,展示了大多數人會面臨的遺憾和失落,也呈現了一種接納現實的過程——“你喜歡的,或者你想要的,並不一定如你願,當你學會接受這件事,並勇敢面對,這才比較重要。”

影片通過呈現生活細節的情緒性段落,以人文主義的價值觀擺脫了商品拜物教對青春片的價值圍困,既反映當下,亦不乏思想深度,像一首清新雋永的小詩,引起人們的普遍共鳴。

2020年網飛獨播的美式青春片《真心半解》同樣以清新的風格贏得了極佳的口碑。正如電影開頭主角艾莉的獨白:“這不是一個愛情故事,或者說不是一個所有人得償所願的故事。”導演伍思薇沒有正面展現幾位主人公的愛情結局,但觀衆卻在觀看過程中明白了要鼓起勇氣,接納真實的自我。

《真心半解》劇照

《盛夏未來》有這樣一句臺詞:“如果你喜歡的人剛好也喜歡你,那就是未來吧”。那些不盡如人意的,或許就是現在,是每個人都曾或正在經歷的無數細小情緒。它與我們每個人的生命體驗互文,共同構成了屬於一代人,甚至超越年齡限制的感性生命。對於這樣的情緒,影片的兩位主人公也給出了最好的回答:

“試着勇敢去表達、去釋懷,才能抵達未來的彼岸。”

“試着勇敢去接受、去面對,才能抵達未來的高度。”

《盛夏未來》很多元,包含了原生家庭、高考體制、性少數羣體和小衆音樂文化等元素,展現出的青春是一個權力、知識和個體混雜的鬥爭場域。《盛夏未來》也很簡單,它講述了一場溫柔的叛逃,不同的是有了電子音樂元素的包裝,它也變得愈發可聽可感、五彩斑斕。

最終,陳辰和鄭宇星,兩個帶有濃郁的主體性光暈的人物,藉助指向未來的時間意識,遭遇現存的反叛色彩,構成一個現在完成時的“自我”,將青春敘述成一個人得以完善的浪漫話語。

影片裡青春不是一種時間函數,而是代表了一種勇敢表達的話語,一種悅納自我的狀態,一種直面未來的力量。

它不止於青春片,卻又代表了青春的樣子——試探的、不確定的、迷茫混沌的,也是讓我們成長最快的一段時光。

(圖片來自網絡)

參考資料:

CINE馬拉松:拉片詳解《盛夏光年》中的視覺密碼

王聖.坍縮、回溯與純愛消解——華語青春片的青春話語衰變[J].電影文學,2021(11):25-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