盛治仁/鑑往知來 一窺「消失的愛」

好友陳文茜最近出版了新書「消失的愛」,乍看書名會以爲是談抒情小品,事實上這是去年她在重病下還堅持完成的創作,內容一點都不輕鬆,談的是過去幾十年來全球化和金融風暴在各國造成的政經結構影響,如何型塑我們現在的生活,並從歷史視角探討未來發展趨勢。

會寫這本書是因爲李敖大哥生前叮嚀文茜不要把這麼多時間放在錄製電視節目和寫散文,應該把自己的才華和長期訓練寫一本政治經濟學相關的大書。結果這本書就成爲文茜給自己的功課,在她三次休克、裝上人工血管、敗血症和血尿症都集於一身而數次徘徊在生死關頭之際,寫這本書反而成爲她精神集中時努力奮鬥的目標。

書中主要觀點從全球化談起。過去的全球化強調分工,生產線往勞工便宜又有工作效率的地方跑,臺灣早期的經濟發展就是受益者,歐美主導研發設計享受高利潤,臺灣作爲代工加工廠促進就業和經濟發展,同時消費者也能買到便宜的產品。

在這個過程中,歐美許多的基層勞工和中產階級因爲工作機會外移而成了受害者,社會貧富差距拉大造成階級對立。政治人物爲了凝聚選票,必須找到外部敵人來說明爲何生活變差了。我羣對抗他羣的分化力量有助於消除內部歧見並凝聚支持,中國政經力量的崛起加上其極權體制剛好成了最適合的指責對象。

美國對全球化的態度,有利時就推動,不利時就停止,本來就是保護自身利益下無可厚非的作法。但因爲以前去工業化和整體教育體系的問題,造成目前勞動競爭力不足,因此需要以政治和軍事力量來強化自己經濟上的競爭力。這也是臺積電爲何有壓力必須到美國設廠的重要原因。

全球化的運作模式可能因而調整,但是全球化的實質不會因此消失,只是在過程中的贏家和輸家會有所改變。但到最後,各地缺乏競爭力的勞工終究還是跳脫不出現在的泥淖,貧富差距的陰影依然壟罩,激烈的政治對抗也不會減緩。因此現今歐美反全球化和反移民聲浪高漲,國際社會關注的是第一強國和第二強國之間是否無法避免一戰的修昔底德陷阱。愛與和平就這樣消失了。

文茜的世界觀和解讀,當然不一定完全對,但是提供了我們看問題的重要思考框架。每個人都可以也應當形成自己的歷史觀和對未來世界的想像,並隨時和不同意見對話來調整修正,以作爲判斷是非和決定自身因應對策的準則。

閱讀此書的過程是很享受的,限於篇幅我只能很精簡地摘要描述,書中另外還有美中對抗、臺海危機以及以哈戰爭等議題的分析。文茜以豐富的歷史和政經知識背景結合她特有的文學筆觸介紹過去幾十年來全球情勢演變趨勢和原因,令讀者收穫良多。我一直很羨慕幾位讀通了歷史的朋友,分析和預測事情的眼界能從時間的縱深出發,不像我自己只能狹隘地從當今的脈絡思考。這當然也激勵我要多讀歷史,練習更宏觀的思考,學習從不嫌晚。(作者爲雲品國際董事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