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場買嘸美豬疑遭「洗產地」 食藥署3字迴應

消基會從今年5月下旬展開市場抽查,未見任何美國產製豬肉商品,質疑美豬遭「洗產地」。(本報資料照)

消基會今指出,據今年5月下旬展開的市場抽查,未見任何美國產製豬肉商品,質疑美豬遭「洗產地」。對此食藥署迴應,美豬在國內市場佔比不到1%,要遇到本來就不容易,且更不可能以洗產地的方式進入臺灣。

食藥署強調,美豬在國內佔比不到1%,要查到本來就不容易。(食藥署提供)

消基會表示,爲了解這2年的管理措施是否落實,今年5月下旬展開調查,由志工於北部、中部及南部的市場攤販(5件)、便利超商(42件)、超市(146件)、量販店(34件)、百貨公司超市(50件)及餐飲業(12件)抽樣調查289件含豬肉成分的相關食品,結果未見到任何美國產製豬肉商品。

食藥署副署長林金富表示,美國豬肉根本不可能以洗產地的方式進入臺灣,首先是美國豬肉在國內市場佔比僅0.4%,由於比例太低,消基會想在市面上查到本來就很困難。

不過消基會指出,就連國內市佔比例更低的法國豬能見度都比美國豬還要高,難保不會有美國豬以洗產地的方式混入臺灣。林金富則反駁,巴拉圭豬肉在國內佔比與美國豬相當,消基會有沒有查到?「這本來就是運氣問題,或許消基會明天再去看就會查到美國豬肉。」

林金富坦言,在國內放寬豬肉萊克多巴胺規定後,美國豬肉在臺灣的市場佔比就從原先的1%下降到0.4%,顯示是市場機制造成廠商不願意引進,此外食藥署自110年起完成22萬4662件次稽查,僅查獲1521件次美國豬肉,佔比約0.6%,也與當前國內市場分佈接近,數據應該相當可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