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話》S-70C反潛直升機採購與成軍秘辛(劉良升)

S-70C反潛直升機羣肩負着我臺海反潛作戰的重責大任。(中時檔案照)

由新聞上獲知,中華民國海軍一架編號2303號的S-70C反潛直升機,在6月22日執行保養試飛時,飛機突然因重落地墜毀於左營海軍直升機海鷹基地的場地上,機上4名機組人員中,機工長因傷重殉職,其他3人仍在國軍左營醫院(原海軍總醫院)救治。這是該同型飛機自服役後30多年間所發生的第四次重大飛安事故。S-70C反潛直升機也因此瞬時登上了新聞頭條,從而將我的思緒拉回到了30多年前與S-70C反潛直升機朝夕相處的服役時光。

話說1980年代中後期,在中華民國海軍服役的陽字號驅逐艦,都已經邁入垂暮之齡(3種型別的陽字號驅逐艦分別於1942年到1945年間在美國海軍首次下水服役,後來移交給中華民國海軍使用),海軍當局如火如荼地展開下一代兵力的採買和籌補。當時尚屬任務編組形態的海軍二代艦造艦管制室(後來改組爲常設單位的武獲室,亦爲故海軍尹清楓上校生前最後服務的部門),首先成立了3項攸關二代軍艦的計劃專案以分頭進行;這其中包含使用美國海軍派裡級巡防艦的藍圖,與中國造船公司合作於高雄總廠組裝8艘成功級巡防艦的光華一號計劃;當時預備向韓國採購16艘蔚山級輕巡防艦的光華二號計劃(1991年後才捨棄韓國軍艦大轉彎向法國購買6艘拉法葉級巡防艦),以及購置相關艦載反潛直升機所需的神鷹計劃。

回溯3、40年前海軍艦載反潛直升機的需求而言,即便中華民國海軍自1980年已經引入美國休斯公司(Hughes)製造且能由陽字號驅逐艦搭載的500MD/ASW反潛直升機(最大載重未達1.5噸)服役,但是由於其機身過小,配備極其有限,故稱不上是一款理想的裝備。而當年猶在美國海軍服役的派裡級巡防艦,則是搭載由美國卡曼公司(Kaman)製造的SH-2海妖式直升機(英文爲Seasprite,最大載重約6噸),或者是美國塞可斯基公司(Sikorsky)稍後提供的SH-60海鷹式直升機(英文爲Seahawk,最大載重約10噸)。至於在光華二號計劃中,尚未被法國製造的拉法葉級巡防艦所替換的韓國蔚山級巡防艦,其艦尾本身並沒有飛行甲板,故原先就無所謂艦載直升機適用度的考慮了。

因此,當光華一號計劃定案決意採用美製派裡級軍艦的藍圖在高雄自行組裝製造後,美國直升機製造商卡曼公司和塞可斯基公司派遣代表數次抵達臺灣,向國防部和海軍當局大力遊說推銷他們自個兒的產品。最後塞可斯基公司的SH-60海鷹式反潛直升機,以其具有較大的載重,和較新的設計雀屏中選,不過囿於當時的國際局勢和外交氛圍,中華民國海軍只能經由有別於軍購案的「商售案」,來籌買具有部分商品規格,與SH-60軍用型性能近似的S-70C(M)-1反潛直升機,作爲最後的折衷機型,這也就是神鷹計劃中的S-70C(M)-1反潛直升機,加入中華民國海軍二代兵力的濫觴。

當我進入海軍艦艇部隊,被分發到海軍艦隊直升機隊去履行兩年義務兵役時,我和本單位許多人員納編進入二代艦神鷹計劃,一同翻譯塞可斯基公司爲S-70C撰寫的英文技術命令手冊,然後屬於S-70C神鷹機種子教官的六組(飛行、偵潛、發動機、航電、機體、武器和電氣系統)軍官、士官長和士官,前往美國本土接受爲期數個月不等的專業訓練。待這批出國人員全部返臺後不久,全新的S-70C反潛直升機也運抵高雄港碼頭,再由憲兵同仁車輛開道的專屬車隊,午夜時分一路疾行運來左營海鷹基地,在美國原廠專家協助下就地組裝試飛成軍。待更多的隊上人員接受種子教官督導的換裝訓練結訓以後,整個戰力才逐步形成,開始參加戰備的演訓。

而這次編號2303號的失事直升機,其編號中第一個2代表海軍二代機艦之意,2後面緊接的3則意指海軍二代機艦的第三個計劃神鷹計劃,最末尾的03則是該型機的特有序號,意即海軍第三號S-70C反潛直升機(2304和2313則爲不予使用的跳號,因爲海軍艦艇的舷號和海軍飛機的序號傳統上都會跳過尾數爲4、13、和22者)。所以這架三號機正是我30餘年前親睹成軍,「鞍前馬後」照料的寶貝們之一。

鑑於S-70C反潛直升機仍屬中華民國海軍的主力機種,在此不便公開更多記憶所及的機密細節,僅利用貴報一角娓娓道來當初裝備獲得的大概。也在此祝願受傷的直升機機組人員早日康復,更希望兩岸同胞能夠和平共處,讓這些武器裝備只是備而不用。

(作者現居美國德州休斯頓市)

【劉良升專欄每週二刊出】

◎史話歡迎讀者投稿,針對兩岸關注之歷史事實或人物撰文,體例不限,舉凡傳記、論文、散文、書信、日記,撫今追昔之訪談紀錄或自述回憶等。來稿請寄[email protected],主旨註明「史話投稿」,請附姓名與專業背景或居住地。本版對來稿有刪修權,文章僅刊載於中時電子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