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話》寧漢政局 暗潮洶涌──《悲歡離合四十年:北伐.抗戰》(十二)
白崇禧。(時報出版提供)
白崇禧將所部分成三個縱隊,於五月十六日渡過長江,十八日在滁州近郊擊破敵軍二萬餘人,此後連戰連捷,於六月十日攻克海州,肅清江北,十五日,白崇禧抵徐州(於六月二日爲李宗仁第三路軍克復),商討之後戰略。按照蔣介石制定的攻略山東方案,北伐軍應乘勝追擊,佔領臨沂、日照等據點,將前線推進至黃河南岸;但是此時局勢出現變化,武漢方面的軍事壓力愈發吃緊,蔣已有抽調北伐主力西顧的想法。
原來此時中共在武漢國民政府控制區域內實行激進的土地改革,沒收土地,處決地主,不少軍官家屬也在其中,致使軍人和工農對立。五月開始,唐生智所部接連出現反共兵變,唐生智由河南迴師湖北鎮壓。武漢準備以河南作爲爭取馮玉祥支持的籌碼,原來北伐的軍隊,兵鋒改指向東。
面對武漢的「東征」,南京內部出現微妙的變化。第三路軍總指揮李宗仁不願意充當蔣氏西討武漢的前驅,更有意折衝於寧漢之間,獲取更有利的政治地位,於是以防範唐生智爲名,將其所部主力第七軍撤到蕪湖、安慶一帶。蔣對李的異動自然萬分警覺,或許是想牽制李,又或許是要複製年初平定浙江的經驗,蔣着意拉攏白崇禧,對其言聽計從。
當此之時,白崇禧仍主張繼續北進,佔領戰略要地,以形成政略、戰略有利形勢。在蔣下令抽調第一、二路軍主力西向抵擋唐生智、對北方採取守勢時,白向蔣申述其戰略意見,「惟欲確實掌握徐海,使一時無北顧憂,必須扼險以守,方能久持」,「不如以之乘勝跟蹤追擊至黃河南岸地區」,方能在政略上「立於不敗之地」,然後回師西向,對付武漢,「所謂聲東擊西,陳倉暗渡之法也。」蔣「乃嘉納之。」
攻擊的重點在魯南的臨沂。但是臨沂城牆既高且厚,攻城部隊缺乏重砲,無法炸塌城牆,致使久攻不下,終於師老無功。蔣爲了兼顧白攻略臨沂,一面抽調部隊,一面又下令「在臨沂未攻克之前,防禦及撤兵命令暫不發表」。然而李宗仁撤兵之後,敵張宗昌部立刻便發動反擊,魯南各據點紛紛失守,徐州危急。蔣急電白,要他將圍攻臨沂的兵力,移來支援第三路軍。蔣氏自己也親率一軍來增援徐州。但此時精銳之師皆已調往西線,留在前方的軍隊都是新擴編而成,戰力薄弱,終於徐州於七月二十七日失守,蔣敗退回到南京。「此次戰爭機勢頓挫,是以戰術牽動戰略與政略也。」他在日記裡懊惱地寫道:「如當時佔領徐、海,即不前進,以待敵變,勿聽非到臨城、臨沂不能控制隴海之語,則此一月餘之時間,當可消滅武漢僞政府矣!」蔣在給白崇禧的電報中則罕見坦承:「此次進攻臨城、臨沂,以戰術而牽動戰略是一教訓。此中正舉棋不定之過,以致全軍挫折,不勝愧悔。」
徐州失守,蔣介石以勝仗打開局面的意圖歸於失敗;而寧漢之間政局暗潮洶涌,則牽動他的去留,更造成蔣、白二人未來分合的重要關鍵。
白崇禧奉蔣介石電令回師會攻徐州,但他兵至離徐州城約四十五公里的八義集時便遭遇大批敵軍。白觀察戰場,發現敵人蜂擁而來,而徐州方向卻不聞槍砲聲。「當時之可能有二:」白判斷:「第一我軍已入徐州,但是敵人不應該愈打愈多;第二我軍可能已撤退,但是總司令部並未有命令給我。」他率部與敵軍周旋兩日,終於接到兼任上海市長的參謀長張定璠轉來電報,確認徐州已失守,蔣總司令下令各軍撤退。(待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