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間再無袁隆平,但仍有一顆“袁隆平”小行星守望着我們

本文來源:時代週報 作者:黎廣

據新華社消息,“雜交水稻之父”、中國工程院院士、“共和國勳章”獲得者袁隆平,5月22日13點07分在湖南長沙逝世,享年91歲。

袁隆平是我國研究與發展雜交水稻的開創者,也是世界上第一個成功利用水稻雜種優勢的科學家,被譽爲“雜交水稻之父”。

上世紀60年代,中國老百姓還沒有全部解決溫飽問題,袁隆平在湖南安江農校試驗田發現了天然雜交水稻,並從此拉開了世界雜交水稻研究的序幕。

直到今年初,袁隆平還堅持在海南三亞南繁基地開展科研工作。

如今,他走了。但那顆中科院在1999年以袁隆平命名的小行星,還將繼續閃耀。

90歲的“孩子”

2020年8月27日,是袁隆平的最後一個生日。

那一天,他90歲。生日前一天,袁隆平特意去理了個頭發。生日當天的飯菜依然很簡樸,五菜一湯,袁隆平只是問道:“豌豆咧?豌豆去哪裡了?”

在湖南,豌豆有兩種屬性,既可以是糧食作物,也可以是下飯的小菜。

袁隆平備受年輕人歡迎 圖片來源:視覺中國

在90歲生日這天,袁隆平的生日願望十分樸素——他希望2020年雙季的水稻加晚稻,每畝產量可以達到3000斤。

不帶博士生

袁隆平的動圖一度在朋友圈中火爆,尤其是他那副抓耳撓腮的表情包系列——那時候,他正在被問“爲什麼不帶博士生?

他給了一個真實的理由:辛苦,要指導他搞實驗,修改論文,這麻煩得很,會死腦細胞。

上述對話出現在2020年人物紀錄片《時代·我》中。當袁隆平被問到“團隊裡都是精英,好不好管理”時,愁得抓耳撓腮的表情就出現了,他重重地嘆了一口氣:“這屆團隊太難帶了。”有網友將這番表情做出表情包,稱他爲“90後梗王”。

但這番迴應,或許只是袁隆平調皮的戲謔。實際上,袁隆平每天晚上八點都會和固定的牌友打一個小時麻將,他將之稱爲“腦力鍛鍊”。

一位曾經在湖南農業大學工作的教職工曾向時代週報記者聊起袁隆平,這位職工看到過袁隆平帶着團隊在試驗田裡指導工作,而對爲什麼不帶博士的問題,這位職工分析認爲,袁隆平已經夠忙了,沒有必要再增加額外的壓力。

在袁隆平晚年時,他對中國農業的展望有一個基本邏輯——希望新一代農業科研人員可以改變傳統農民面朝黃土背朝天的耕作模式。而此邏輯的背後,是他用更多科技加持中國農業的期望。

從殘存五株秧苗起步

不過一個甲子,中國的糧食產量已發生翻天覆地的變化。而無論從哪個角度解構中國糧食的發展,都無法繞開袁隆平所做的貢獻。

然而,袁隆平最初的夢想並不是做農業,他差點當了空軍。21歲(1951年)的他在讀西南農學院(後改名爲西南大學),在準備到空軍報到的前一天,後來因種種原因被退回學校。

那時候的袁隆平似乎不堪寂寞。22歲時,他又差一點進了國家游泳隊。但因爲在選拔比賽只拿到第四名,遺憾落選。不過他卻將游泳習慣他保留了一生,成爲他保持健康的秘訣之一。

碧海與藍天都與袁隆平失之交臂。在23歲時,他大學畢業後選擇到湖南懷化安江農校教書,也開啓了他深耕中國雜交水稻之路。

袁隆平用接下來的人生解決了中國基本溫飽問題 圖片來源:視覺中國

1960年7月,袁隆平在農校的試驗田中意外發現一株特殊的水稻,特殊的原因是自花授粉。敏銳的他意識到這是一個不平凡的發現,在此之後,利用自花授粉這個特性,他開始利用人工干預的做法,進行雜交水稻實驗。

1968年,袁隆平在安江農校種植的700多株實驗苗遭遇人爲毀壞。至今無人知道此事是誰所爲,此次變故一度讓袁隆平心痛欲絕。幸好事發後第四天,在學校一口廢井裡找到殘存的五株秧苗,才又讓他的實驗堅持了下來。

到底是這五株秧苗成就了袁隆平,還是袁隆平成就了那五株秧苗,已經沒有探討的意義。重要的是,袁隆平用接下來在科研上的巨大突破,解決了中國的基本溫飽問題。

小行星依然守護

袁隆平的故事很多,榮譽同樣數不勝數。

他於1995年被選爲中國工程院院士,2000年獲得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2004年獲得沃爾夫農業獎,2010年獲得澳門科技大學榮譽博士學位,2013年獲得第四屆中國消除貧困獎終身成就獎,2018年當選中國發明協會首屆會士。

值得一提的是,2019年9月17日,國家主席習近平簽署主席令,授予袁隆平“共和國勳章”。

在袁隆平衆多勳章裡,最爲溫情的是一顆小行星。

那是1999年中國科學院北京天文臺施密特CCD小行星項目組,將發現的一顆小行星被命名爲袁隆平星。

今天過後,地球上不再有袁隆平,但在一望無際的星空裡,仍有一顆“袁隆平”將守望着我們。

(實習生鄭燕璇對本文亦有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