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動物日|京城有羣愛“猛”人

央廣網北京10月4日消息(記者 吳佳怡)在北京,生活着超50種猛禽;在北京的城中,有一羣接力守護猛禽的人。

記者親歷:沒想到在北京能看到這麼多猛禽

9月21日,星期六,北京迎來今年秋遷的第一個“千猛日”。

早晨6點整,我們與北京遷徙猛禽監測項目志願者許哲浩在百望山北門碰面,由他帶領我們一起前往秋遷觀測點。

“猛禽通常個體相對較大,跟普通鳥相比,它需要在飛行的過程中,找到一些節省體能消耗的辦法。”許哲浩一邊向我們介紹,一邊不時停下來用望遠鏡瞭望“百望山在太行山東部,山體之間的上升氣流剛好可以幫助猛禽飛行,是它們重要的遷徙通道。每年春秋兩季,我們都能在這裡觀測到大量猛禽和其他候鳥,它們從這裡飛過,或者是停下來覓食。”

徒步登頂大概花費了30分鐘,我們在山頭站定時,發現已經有不少的觀鳥愛好者在這裡駐足。“秋遷剛開始時,這裡基本沒有人,這兩天進入高峰期了,觀鳥愛好者也越來越多了。而且週四週五連着陰天下雨,今天終於迎來了好風、好天、好視野,大家都很期待今天的猛況。”

猛禽監測,實際上就是志願者仰望天空,通過肉眼、望遠鏡以及長焦相機等設備來進行觀察和計數。這項聽起來非常簡單甚至有點愜意的工作,在我們實際體驗後,才發現其中的“痛苦”。8個小時的仰望天空對脖頸和腰椎就是個不小的考驗,太陽光很足,若是沒有佩戴遮陽帽、太陽鏡,不免就有灼傷眼睛、曬傷皮膚的風險。

(拍攝:央廣網 吳佳怡)

“快看!(飛)起來一隻!”隨着人羣中的一聲輕呼,觀鳥愛好者們便齊刷刷地將手中的設備對準一個方向。“鳳頭蜂鷹,這隻應該是剛剛落下去的那隻又飛起來了。”

對於猛禽監測志願者來說,一眼辨“猛”是基本功之一。鷹、隼、雕、鷲、鳶、鵟(kuáng)、鷂(yào)……對大多數人來說,這些字都不一定認全,在他們眼中卻是熟到不能再熟的“老朋友”。

志願者藥鷂參與猛禽監測項目已經有三年了,他是大家公認的“神眼”,總能先人一步發現從遠方飛來的猛禽,並說出它的種類。“高中的時候我參加過招飛,當時可以看到飛行員視力表的極限,雖然沒有被招走,但是這些年視力一直保持的不錯,沒想到在這裡發揮作用了。”

藥鷂向我們展示了他拍攝的猛禽照片,並介紹了一些辨別的技巧。“先從體型大小來進行區分,比如說體型小的,往往都是隼那一類或者鷹那一類;體型再大一點呢,往往是鷂子、鵟這類,再大就有可能是雕那一類了。再從它其他的一些特徵分辨,比如說鷹往往是有五、六個翼指,雕可能有六到七個翼指,然後再看重要的羽色特徵等等。”

雖然有專業人士的點播,但對於初學者來說,大多數時候我們順着方向都不太能快速的找到猛禽的具體位置,更別提辨別是否是重複計數的猛禽了。

(拍攝:志願者 袁哲)

但今天的猛況出人意料的好。臨近中午,我們看到從望京樓方向逐漸彙集起大量鳳頭蜂鷹,它們盤旋繞轉形成了一個頗爲壯觀的“鷹柱”。

這樣密集的鷹羣,志願者們該如何計數?許哲浩緊緊地盯着鷹羣的方向,神秘一笑:“等鷹羣飛到一定的高度,就能揭曉答案。”

隨後,我們就看到,攀升到一定高度後的鷹羣,轉而開始了列隊滑翔,它們就像一條銀河在秋日晴空中靜靜地流淌——此時也正是計數的好時機。1、2、3……這一羣有五十多隻!沒想到鷹羣反而更容易計數和觀測,更沒想到北京的上空竟生活着這麼多猛禽!

越來越多:一羣人的“觀猛大年”

據統計,在9月21日這一天裡,出現了12年監測以來的第二個秋季千猛日,單日數量達到了1149只,其中鳳頭蜂鷹佔到總數的73.7%,其他還包括黑鳶,雀鷹,普通鵟等。

我們非常幸運的體驗了猛況非常好的一天,但即使如此,在8個小時的監測中志願者們依然有超過一半的時間是在觀望、等待。如果是在猛況不好或者天氣不好的情況下,監測活動又是怎樣的情況?

(張鵬 供圖)

2013年,北京遷徙猛禽監測項目的志願者們就開始在百望山進行春秋兩季、全天候的輪值監測活動。“項目初期,我們團隊的人數較少,有時一天僅有一個人輪值,而猛禽過境的常態數量是幾十只到數百隻,有時是零星幾隻甚至一天一隻都沒有,這種情況下熬上8小時是非常孤獨的。”北京遷徙猛禽監測項目協調負責人張鵬向我們介紹了這些年來開展工作的情況,“對於監測工作來說,即使是‘零記錄’也是一個有意義的數據,所以我們跟觀鳥活動的區別就是,我們風雨無阻,不會因爲猛況不好就缺席。”

現在項目志願者人數穩定在了每年三十多人,雖然大家來自各行各業,都有自己的本職工作,但依然接力完成了12年中的每個遷徙季的監測任務,並且通過志願者培訓不斷提升着監測工作的專業度。

“猛禽,作爲生態鏈的頂端捕食者,它們的生存和遷徙情況,很大程度上可以反映這個地區整體的生態質量和穩定性,具有表徵意義。”首都綠色文化碑林管理處副高級工程師王丹在百望山見證了猛禽監測項目的發展。

2023年《全國首批棲息地保護名錄》和今年4月出臺的《全國鳥類遷徙通道保護行動方案2021-2035年》都將西山猛禽遷徙通道列入其中。百望山地處京西小西山,是太行山餘脈進入華北平原的最後一座山峰,所以猛禽選擇了百望山這條遷徙線路。

“守護這一方青山綠水是我們爲猛禽做的首要事。就像我們開車一樣,導航告訴你前方路況不好,你是不是就會選擇換一條路?如果我們的環境越來越差,那麼這些猛禽也可能會換一條遷徙路線。”

監測數據顯示,百望山遷徙猛禽中的主力軍“鳳頭蜂鷹”,春季從南遷徙到北方,經過百望山的數量達8000多隻,但是秋季從北方遷徙到南方,經過百望山的數量約3000只。據專家研究,沒經過這裡的那三分之二的鳳頭蜂鷹就是換了另一條“好走的”遷徙通道。“爲了守護這一方猛禽‘淨土’,我們一直堅持用生態的辦法解決生態問題,在百望山園區中開展生物防治、林下補櫟、近自然經營、海綿公園等一系列舉措,提升森林生態系統質量和生物多樣性。從去年開展的森林資源本底調查來看,百望山現有獸類12種、鳥類219種,昆蟲500餘種。”王丹介紹到。

(百望山森林公園 供圖)

如今,隨着大衆觀猛活動熱度的提升,百望山作爲離城中心最近的山地森林公園,每到遷徙季節,猛禽觀察點都人滿爲患。爲了給猛禽觀察和監測提供更好的觀察環境,園區計劃在秋季和春季觀察點分別建立兩個觀察平臺。同時,爲了拉近猛禽和公衆的距離,園區設置了很多鳥類科普展牌、每年都會舉辦各種觀鷹活動。未來,百望山計劃打造一個猛禽科普館,來更好地開展猛禽科普教育,向公衆交出一份亮眼的“生態答卷”。

越來越少:98——19!

“今天我們要放飛的是一隻赤腹鷹和一隻紅隼。這隻赤腹鷹是居民撿到它後交給了小區居委會,居委會工作人員又聯繫了我們,9月2日接到咱北京猛禽救助中心的。”北京猛禽救助中心主管的鄭智珊,向我們介紹了今天放飛的猛禽的救助過程。

“接收時我們先爲它做了一個全面的體檢,發現血檢的白細胞高,通常主要原因是感染,當然應激等情況也可能造成白細胞升高。針對此情況,我們把它安排到室內籠舍居住,並給它服用了一個療程的抗生素。療程結束後再次檢測,血檢白細胞值略高於正常值。此時,它的精神、身體狀態良好。考慮到應激也可能對血檢結果產生影響,我們決定暫停服藥,並把它安排在通風、光照更好的室外籠舍居住,一週後再次監測血檢情況。果然,在9月23日第三次血檢時,它的白細胞值迴歸到正常範圍內。”

考慮到赤腹鷹是需要遷徙的候鳥,9-10月會飛往菲律賓、馬來西亞等地越冬,應儘快放飛。而奧林匹克森林公園林地面積大,地勢開闊,野生動物也比較多,生境對赤腹鷹友好。於是,中心計劃在9月26日在奧林匹克森林公園放飛。

11點多,康復師張率進入籠舍,用一隻寬大的布罩套住赤腹鷹,將它抱進診療室。放飛前,一般要對猛禽的身體情況和行爲狀況兩方面進行評估,“這隻赤腹鷹剛來時是104克,現在是152克。”

接下來的項目是檢查羽毛,張率將赤腹鷹抱到手術檯上,由康復師李志賽檢查羽毛,從兩翼的飛羽到尾羽,細緻的檢查一遍。

最後是對喙部進行檢查,這也是難得的露出赤腹鷹雙眼的時刻,“我們在對猛禽的救助過程中,儘可能矇住它們的雙眼,減少對猛禽的刺激。”李志賽解釋說。

這是李志賽作爲猛禽康復師的第7個年頭,而張率已經有15個年頭了。幫助猛禽迴歸野外,令她們收穫了幸福感和滿足感。

“相對於其他鳥類的救助來說,猛禽具有更加尖利的爪和喙。另外,由於猛禽的生態學特性,飛行、抓捕等行爲對於身體恢復的要求也相對較高,這對康復師來說也是專業上的挑戰。”鄭智珊解釋道。

下午2點,由張率和李志賽攜帶放飛的猛禽,來到奧林匹克森林公園。盒子打開的一瞬間,赤腹鷹就振翅飛向了密林深處。

遊隼正在接受救治(拍攝:央廣網 吳佳怡)

北京是生物多樣性最豐富地大都市之一,也是很多猛禽地棲息地。由於人類和猛禽的生存空間不斷重疊,傷病和營養不良的猛禽也更多地被發現和救助。

對於北京猛禽救助中心每個康復師來說,救助傷病的猛禽,讓它們儘快恢復並回歸自然,是她們的首要使命。同時,她們也致力於向公衆科普猛禽救助相關知識,讓更多人瞭解如何更好地保護猛禽、保護生態。還會開展同業交流和培訓,與科研機構合作,爲猛禽的科研做貢獻。

“北京猛禽救助中心成立於2001年。在我們開展救助工作的前五年,大概每年有平均98只鳥是由於人爲傷害、非法飼養等情況來到中心。但是這個數據在近五年有了很大的變化,下降到了平均每年19只。這個巨大的變化,與國家多年來對於公衆開展生態教育以及對於《野生動物保護法》的宣傳成果是密不可分地。很高興看到公衆對於野生動物的保護意識越來越強,我們也希望有越來越多的人關注並加入到我們保護生態的行動中來。”

(攝影:季雲鵬、許哲浩、藥鷂、林毅、張鵬等猛禽監測項目志願者)

更多精彩資訊請在應用市場下載“央廣網”客戶端。歡迎提供新聞線索,24小時報料熱線400-800-0088;消費者也可通過央廣網“啄木鳥消費者投訴平臺”線上投訴。版權聲明:本文章版權歸屬央廣網所有,未經授權不得轉載。轉載請聯繫:cnrbanquan@cnr.cn,不尊重原創的行爲我們將追究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