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首個“人造子宮”工廠,機器代替女性生育,每年量產3萬嬰兒

機器代替女性生育,人類也可實現量產!外國男子腦洞大開,建造“造人工廠”,無需女性,年產3萬嬰兒,震驚全球。

“流水線造人”的工廠

2022年12月,擁有3000多萬粉絲的分子生物學家哈西姆·蓋利,在臉書平臺發佈了一段名爲《EctoLife:全球第一個人造子宮工廠》的科幻短片。

在這段8分鐘的概念視頻中,蓋利向大家呈現了自己的構想,即用人造子宮代替人類生娃,並實現優質量產。

具體說來就是,在一個“人造子宮工廠”裡,打造75個高度精密的妊娠實驗室。

每個實驗室擁有400個分娩艙,或者說是人造子宮,它們可以完全複製母體的孕育環境和條件,甚至更優於真人子宮。

其配備了傳感器,可以全天候不間斷地監測嬰兒的生命體徵,包括體溫、血壓、心跳以及呼吸頻率等。一旦出現異常,就會立刻發出警報。

而父母只需一部手機,即可隨時查看孩子的情況和變化。

一般認爲,胎兒在母體中已經具備了感受外界刺激的能力,這也就是妊娠期間進行胎教的原因。其目的就是爲了促使胎兒能夠健康發育和生長。

而人造子宮也復刻了這一點,分娩艙中安裝了揚聲器,可以進行音樂胎教和語言胎教。

此外,胎兒營養這方面也是做到了極致,每個實驗室都配備有兩個生物反應器。

其中一個裝着營養物質,在人工智能的控制下,根據每個胎兒自身的需求進行科學分配。

另一個則是廢料物處理裝置,收集胎兒所產生的廢料,並通過先進的工程酶設備將其轉化成營養物質。

在這個工廠,孕育的風險、分娩的疼痛完全不存在。

因爲整個過程都是在體外進行的,包括體外受精、受孕。這也使得父母可以自由選擇最具活力以及遺傳優勢的胚胎。

不僅如此,還可藉助基因編輯工具,改造300多個基因,提前設定嬰兒的遺傳特徵。比如身高、智商、臉型、膚色以及髮色,甚至是刪除家族遺傳病等。

簡單說,就是你能夠任意選擇和編輯胎兒的基因,讓其在未出生前就達到完美,出生後直接位列“精英”。

正所謂十月懷胎,一朝分娩。人造子宮中的胎兒也是同樣經歷10個妊娠月。等到足月,父母只需輕鬆按下按鈕,便可獲得一個孩子。

而這個人造胎兒工廠,每年可以穩定產出30000個孩子,而且是優生優育、保售後。

這便意味着,機器將取代女性生育,人類也將像商品一樣,實現流水線式的批量生產,聽起來細思極恐。

可人造子宮究竟是一項怎樣的技術?它對人類文明來說,是拯救還是毀滅?

由來已久的概念

人造子宮,其實有兩個概念。

其一就是體外孕育,即機器完全代替母體,如蓋利設想的人造子宮工廠一樣。這一概念最早是由英國生物學家霍爾丹提出的。

1923年,劍橋大學舉行的一次講座中,他首次全面討論了人造子宮,並提出了自己的構想。

他預測到21世紀,人類將停止本能式的繁育方式,催生出更爲理性和先進的繁育過程,即從懷孕到分娩全都在人體外完成的“體外孕育”。

並且,他還認爲,未來大約70%的胎兒都是通過體外孕育的方式誕生。

這一構想,得到了很多一部分知識分子的讚揚,其中就包括英國哲學家伯特蘭·羅素的妻子多拉·布萊克。

這個布萊克是一個女權主義者。1925年,在一篇文章中,她在霍爾丹的基礎上,將體外孕育概念進一步融合了女權主義。

她認爲,人工妊娠可以讓女性獲得解放,不再受限於生育的需求中,不用再扮演母親的角色,也不會淪爲家庭的奴僕,從而有機會參與公共事務。

“我希望藉助科學和技術來減輕女性的痛苦。”布萊克說道。

但由於技術有限,這種概念並不具備操作性,目前它也只是存在於科幻電影和小說中。

比如美國科幻電影《第六日》,描述人類的科學技術發展到了可以複製人在內的任何生物。

只需一個人工羊水池子,就可以培養出人類,免去了繁殖,發育生長的過程,直接長大成人。

還有,風靡全球的科幻電影《黑客帝國》裡,人類全都誕生於一個類似培養皿的容器中,而不是人體。

以及能源科學家瓦茨拉夫•斯米爾的著作《增長》,提到過一種叫生育缸的科技裝置,它可以代替女性懷孕和生育。

這些作品,幾乎都傳達了一樣的思想,就是“體外孕育”,用人造子宮完全取代人類母親,創造、甚至是改造人類。

挽救早產兒的“溫牀”

但就當下而言,人造子宮僅可在妊娠後期代替人體環境,首要目標是救治不足28周的超早產兒,從而提升他們的存活率和生存質量。

據悉,在現有醫療技術的救治下,28周到37周的早產兒存活率還算較高,但胎齡越小情況就越不容樂觀。

比如超早產兒,他們的心肺部器官發育不全,幾乎沒有換氣的能力,僅靠常規治療手段,難以救活。

而人造子宮技術有望成爲挽救超早產兒的有效手段。

這也是人造子宮的第二個概念,“用機器代替部分的母體功能”,它的作用就類似於醫院的新生兒保溫箱。

至於具體的裝置,最早可追溯到1954年7月。

當時,美國科學家伊曼紐爾·格林伯格向有關部門遞交了一份人造子宮設計專利的申請。

該專利包括兩張設計圖像,上面畫有一個盛滿人工羊水的水箱,也是胎兒的存放處。還有一個熱水裝置、一臺鏈接臍帶的機器、血泵以及人工腎。

1955年11月,格林伯格獲得了專利。不過,這項專利很長一段時間,只是停留在設想層面,並未有進一步的突破。

直到2009年,美國密歇根大學的研究團隊,首創了“袋子”模型。

它是由聚乙烯塑料製成的,內部環境無菌且恆溫。袋內模擬母體環境,裝滿了人工羊水,並且連接了導管系統。

而袋外還有血液循環系統,代替臍帶爲胎兒供氧、輸送營養等。

另外,由於“袋子”是半透明的材質的,研究人員可以直觀地觀察到胎兒的發育情況。

2017年,美國費城兒童醫院研究團隊的一項實驗,讓“袋子”模型有了突破性的進展。

他們將8只早產羔羊置於充滿人工羊水的“袋子”中,並培育了4周之久。

在這個人造的子宮環境中,尚未發育完全的早產羔羊胎兒,慢慢從一個粉紅色,形如外星人的胚胎,變成了一個可以正常呼吸和游泳的動物。

2019年,全球數一數二的人造子宮研究團隊,埃因霍溫理工大學,獲得了290萬歐元,摺合人民幣2300多萬的資金支持。

其計劃在5年之內設計出一款可運行的人造子宮模型。據悉,他們的模型在模擬母體環境的基礎上,還連接了成熟的醫學技術。

比如,治療肺部的體外膜肺氧合技術、用於治療腎臟的透析技術等,並且模型內的人工羊水還富含蛋白質之類的營養物質。

另外,模型上還搭載了各種傳感器,用以監測嬰兒的健康狀況,包括嬰兒、心率和血樣飽和度等。

他們稱:“人造子宮技術不僅有望幫助超早產兒繼續發育器官,甚至在未來,還有可能幫助生育困難的女性。”

後者這一目標,顯然是和前文中蓋利構想的“造人工廠”十分契合。

可科學技術真的能代替人類母親嗎?答案顯而易見,不能。

無法取而代之

僅是從技術上來說,人造子宮就面臨巨大的難題。

比如供氧方面,母體中的胎兒所需的氧氣,是由臍帶血輸送的,而不是靠呼吸獲得的。

人造子宮中,依靠則是體外膜氧合技術,它需要在胎兒臍帶上插入一根導管。但對超早產兒來說,他們臍帶十分小,插管就存在困難,有所限制。

並且該體外循環系統,在運轉期間,還會導致胎兒出現各種併發症,影響供氧的效率。

這就意味着,這項技術在救治超早產兒的目標上尚有距離,那完全替代母體,從受精卵開始孕育胎兒,更是難上加難,遙遙無期了。

而從道德倫理、社會秩序上來看,用人造子宮批量造人無異於是在摧毀人類文明。

母親對我們而言,不止是生養之人,還是一種精神和情感的寄託,更是維繫人類文明的紐帶。

倘若機器妊娠成爲現實,那生下來的孩子,也會像機器一樣冰冷且無情。

如果這項技術再落入心懷不軌的人手中,無節制地製造人口,那必定會動搖社會的穩定,釀成惡果。

英國作家維拉·布里頓曾表示,“體外孕育”或許可以讓一些女性受益,但其也會帶來某種“基因分級”。

管理者盡是優秀基因的族羣,而其他次之基因只能做平民。

結語

科技是爲人類服務的,而不是用來隨意製造人類的。如果人類都可以批量生產,那還要人類幹什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