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論-北京大閱兵 臺北五味雜陳

大陸23日舉行紀念抗戰勝利70週年閱兵預演活動,參加演練的三軍儀仗隊。(新華社)

對日抗戰70週年逐漸成一個議題。臺灣各方相關人士也懷着不同的心態來面對此一議題;戒懼者有之,懷恨者有之,無奈者有之,興奮者有之,視爲利益之一而欲強攫取者亦有之。這看在瞭解海峽兩岸關係發展史的人眼中,只有感慨。

尤其是得知中共準備在9月3日,也就是中華民國的軍人節當天,進行一場國際級的大閱兵後,這種複雜的心境,更是拔到最高點。

上述這種種不同的心態,其實也大致等同於一部中國當代史的縮影。每種心態的人,都可以在其中找到自己本身的對號入座處。政商界人士毫無疑問屬於「欲強攫取者」居多,因爲一旦得以出席該一盛會,必可成爲一個「未必可見,但卻是可以增強在未來各方面運作」的資本。興奮者多是屬於天真浪漫型,對於國家民族在不同階段的發展,懷有不同的憧憬。

相對言,無奈者多是對中國近代史的發展有較深刻的看法,對該一盛會,是有些「點滴在心頭」的觀察。懷恨、暗恨者就不用多提,大抵是獨派朋友的心態。而所謂心懷戒懼者,那恐怕就是執政當局了。

其實,在對日抗戰70週年這個議題上,海峽兩岸都碰到了兩難。這個議題所碰到的兩岸結構的問題,當然也是高度政治性的。

在臺北方面;說政府當局不容易,也還真不容易;在中華民國抗戰70週年的慶典上,是費盡了苦心去求取平衡。

以馬英九總統對歷史的認知,自是不可能不辦,但又不能辦得太過盛大,以免被獨派人士扣帽子,所以變成要辦,但不在臺北辦,只好拉到湖口;而此事又不能不注意,因爲這是中華民國的一件大事,但如太過在意,恐怕又會惹得臺灣安全上的夥伴─美國,不自在。

但在北京的大閱兵慶典上,其實也暗含着一個兩難─到底誰纔是二次大戰時,領導對日抗戰時的正主?從民國26年到民國34年,8年的浴血抗戰,明明是中華民國政府領導的,這個世界當時還沒有中華人民共和國存在,怎麼到了紀念抗戰70週年時,一下子跑出了箇中華人民共和國做主人了?如果硬要說是中華人民共和國繼承了中華民國,那中華民國還存在臺澎金馬啊!這個不完全繼承的帳要怎麼算?如果說是中華人民共和國現在是代表全中國,那又要把在臺灣的中華民國怎麼算?

無論如何,中華民國這個完完整整的架構還在臺灣,中共必須面對;這是北京不能繞過、也不能不正視的問題。如果再像以往的刻意漠視,假裝問題不存在,兩岸之間離散的情況只會日益嚴重。去年APEC馬習會破局,就是一個鮮明的例子。

(作者爲資深媒體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