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論廣場》拜登主義走川普抗中的不歸路(陳思奕)

圖爲美國總統拜登。(摘自美國白宮官方臉書)

拜登針對中美關係提出的新原則承襲了川普的抗衡概念,未來兩國矛盾料將持續。然而,拜登的計劃不僅無助於拉攏盟友,恐怕還會弱化現行全球秩序。

儘管拜登全盤繼承了川普的抗中路線,但畢竟不是後者的翻版,它有自己的特點。拜登的對華政策或者拜登主義有兩點和川普明顯不同,第一,拜登出手比川普更有章法,顯得更有預期性。川普某種程度上是率性而爲之人,或許他自己都不清楚下一刻要做什麼,給人的感覺是憑性子來,東一榔西一棒的,讓人難以預料。拜登是建制派的職業政客,在做副總統時期就負責外交,有着長期的外交經驗,而且也熟悉中國事務,他的外交團隊也是行家裡手,因此出臺的政策和措施感覺有條有理,徐徐而來。第二點,在對待盟友和國際組織的態度上,川普不重視盟友,使蠻力單幹,一言不合就退出國際組織,而它們多是由美國創建的。拜登善於藉助多邊主義的平臺,聯合盟友一同抗中。在最近的G7會議和北約成員國領導人會議上,拜登成功地喚醒了西方國家和北約防堵中國。

多年來,總有些人樂觀期待,只要歡迎中國加入全球經濟體系就能讓它成爲「負責任的利害關係人」,進而推動政治改革。川普上任後,一再抨擊這套論述太過無力。現在拜登將川普的抨擊轉化爲「拜登主義」,持續美中間的對抗關係。拜登表示,相互競爭的政治體制之間,只能有一個贏家。

拜登主義奠基在執政團隊相信中國「在意霸權勝過共存」的信念之上。他們相信,美國的政策目標就是要阻卻中國的野心。美國將在氣候變遷等利益一致的領域和中國攜手合作,在其他方面則要制衡中國。這意味着美國必須提升國力並與盟友合作。

大體而言,拜登主義有其道理。中國成爲強權之後,期待它投入既有國際體系的樂觀想法已經幻滅。在習近平的帶領下,中國在南海駐軍、強推港版國安法、威脅臺灣、與印度起衝突,更試圖在國際組織中顛覆西方價值。許多國家都因中國的「戰狼外交」而備感憂懼。然而,拜登主義細節卻存在許多令人憂心之處,八成起不了作用。

第一個問題是拜登對威脅的定義失當。由於目前美國政治局勢分歧,拜登似乎認爲自己需要珍珠港精神,以重燃全國齊心朝共同目標前進的氛圍。這是拜登判斷錯誤,拜登只要對中國展現出一絲柔弱的態度,確實就會被共和黨大作文章,但即便拜登在推動國內計劃的時候蓋上「中國」的印記,共和黨也不太可能就此轉向力挺。

更糟的是,拜登愈是用這套強硬的論述來刺激美國人民,就愈難攏絡盟友與印度、印尼等新興強權。當拜登把中美關係定調爲一場零和競賽,等同於要求其他國家在民主與專制之間選邊站,而不是尋求共存的方法。在這點上,拜登高估了美國的影響力,也低估了盟友迴避中國得付出的代價。不管美國怎麼做,中國註定會在多項經濟指標上成爲全球霸主。它將成爲世界上最大經濟體。以中國爲最大貿易伙伴的國家數是美國的將近兩倍。

德國的目標是即便政治上有所摩擦,也要維持與中國的商務往來。許多東南亞國家在靠美國守護安全的同時,仰賴中國維持繁榮發展。如果被迫選邊站,不少國家可能會選擇中國。拜登不應該強迫其他國家做決定,而是要想辦法贏得支持。爲了做到這件事,美國必須彰顯自己可以繁榮發展,並領導成功而開放的全球經濟。

然而,拜登的國內計劃也充滿細部缺失。拜登政權並沒有好好利用美國身爲全球秩序霸主的長處,反而以中國威脅當成進一步推動國內計劃的手段。拜登主義的內容涵蓋產業政策、政府介入、計劃與控制。這件事情的意義可以從美國政府上個月對四大關鍵產業鏈發佈的報告看出端倪。四大產業分別是半導體、電池、稀土與關鍵藥品原料。這份報告不僅提到政府應該爲了國家安全介入上述產業,還提及工會代表權、社會正義等議題。未來料將有更多類似報告公佈。如果這份報告反映的是執政當局的政策方向,拜登將會提案以補助、法律規範來留住就業機會及生產線。

此外,拜登的多項計劃必然得有所權衡。拜登對中國的攻擊重點是人權,特別是新疆問題。美國氣候變遷的政策核心則是要轉向再生能源。然而,這兩者無法獨立討論,至少短期內做不到,因爲全球太陽能發電所需的矽高達45%來自新疆。

第二個拜登對中原則的問題是軟性保護主義。老公司若因政策取得競爭優勢,恐將阻礙經濟發展。美國新登月計劃十分受歡迎,一大關鍵就是可以藉此展現美國比中國來得強大。而登月計劃之所以如此蓬勃發展,正是因爲它容許SpaceX、Blue Origin等私人公司參與競爭。

第三個問題是拜登主義會使美國盟友更加憂心。如果切斷與中國的關係是爲了在美國創造好的工會工作,美國盟友也會自問能從中獲得什麼好處?如果美國真心想阻止中國按照己意重塑國際秩序,就必須捍衛始終符合現行秩序需求的全球化發展模式。當代全球化模式以貿易與多邊體系爲核心,藉此加強各國對開放的信念,並強化思想交流以促進創新。

美國若想在亞洲制衡中國,就應該重回泛亞洲貿易協定的談判。現階段幾乎不可能,但可以試着就環境與數位貿易洽談新協議。美國也應該將資源投注在可以強化西方秩序的新構想,例如:爲未來大規模傳染病設計的疫苗計劃、數位交易系統、網路安全、可以和一帶一路抗衡的基礎建設計劃。

在過去兩年間曾經如火如荼的中美貿易戰,美國川普政府不斷對中國進口貨品增稅,但結果一場疫情下來,中國進口美國的化商品非但沒減少,反而2020年創造美國對華貿易最大逆差,而所增之進口稅中之絕大部份卻是由美國消費者買單。顯然增進口稅這招根本不管用,反傷了美國自己。

目前 「民主+科技」 是拜登抗中的着力點,也是對美國損傷力少而收穫大的兩個武器,因爲它們能將美國的競爭優勢充分得以發揮。美國相對中國有四大優勢,一是美元體系奠定了美國的金融霸權,讓其「長臂管轄」成爲可能;二是民主體制凸顯了美國的道義制高點和干涉別國事務的正當性;三是科技領先成就了美國的科技和產業霸權,拉開了美國和其他國家的差距;四是強大軍力爲美國提供了基本的威懾力和安全保障。在這四大優勢中,「民主+科技」佔半。

美元和軍事作爲美國的後盾,是拜登備用的兩張威懾中國之牌。這兩張牌之所以備用,是因爲它們對對手和自己都殺傷力太大,因此萬不得已,不輕易打出。美中對抗到現在,即使在川普最瘋狂的時期,也沒把中國清理出美元支付系統;雖在南海、臺灣等事務上加強了對中國的軍事威脅,但沒有對中國發動直接的軍事衝突,原因在於,中國本身的經濟體量龐大,又手握1.1兆美債,若把中國剔出美元支付系統,固對中國打擊巨大,但北京如果反擊,美元霸權亦可能提前終結,此外,美中的金融戰勢必會癱瘓全球金融體系,在雙方還都沒有做好破釜沉舟的準備前,這是殺敵一千自損八百的行爲。

拜登時期的美中對抗,是否有緩和可能,目前尚未看到這種跡象,儘管拜登提出美國遵循「競爭、對抗、合作」的邏輯處理對華關係,但迄今只有對抗,未有良性競爭,更沒有合作。華盛頓口中的「合作」,其實是另一種形式的競爭或對抗,所以雙方本可以在氣候和防疫上合作,現在也無從進行。合理推測,至少到明年美國中期選舉前,兩國關係還會繼續下降或者維持在目前水準,如果中期選舉民主黨獲勝,拜登有可能會局部修正過於激進的對華政策,如果民主黨失敗,爲贏得下屆總統選舉,拜登只會在抗中上加碼。

拜登主義顯示了自己的特點、主張和思路,但就其精神實質而言,不脫川普對華政策的框架和目的,是在川普定義的美中關係的方向上走上對抗不歸路,可稱之爲沒有川普的川普路線。按照這個方向,兩國關係的最終穩定和好轉,恐怕要到這樣一個情形:要麼美國認爲無力遏制中國而放棄抗中,要麼中國認爲無力抵制美國而放棄抵制選擇投降。至於歷史會呈現哪種可能性,個人認爲前者的可能性較大。

(作者爲旅美華人學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