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論廣場》戳破風電國王新衣(彭蕙仙)

(圖/本報系資料照)

近日風電國產化跳票一事引發高度關注。媒體陸續報導,風電外商無法履行原先承諾的技術移轉或發包本土廠商,甚至已經有外商違反規定釋出持股,讓人擔心是不是準備落跑了?

民進黨蔡政府推動「2025非核家園」須大力仰賴風電,但風電進度嚴重落後,政府相關人員早已急得如熱鍋上的螞蟻,如今風電外商又一一出包,蔡政府低聲下氣只求風電建設千萬不可停。至於國產化這個起始就知不可行的目標,目前則是僵在那裡,大家得過且過者有之、繼續裝迷糊者有之,反正就是以先別戳破風電這個國王的新衣爲最高指導原則。簡單講,臺灣的風電產業現已進入魔幻階段,人人都在逃避現實。

有人說,蔡政府現在根本就是在「跪求」外商不要走、儘可能按規畫進行。這話說的憋屈,但也八九不離十。一來,所謂風電外商協助國產化的條件,當初並未寫在正式的合約裡,只是以MOU(備忘錄)的方式附註,外商得標、簽約後,告訴經濟部,這個零組件我有全球專利,沒有辦法技轉給臺灣業者,那個臺灣根本沒有業者能做云云,經濟部能怎麼辦?爲什麼簽下對國產化沒有拘束力卻又聲稱因此給予20年特高躉購價的不平等條約?這是外行還是粗心?

其二,非核家園造成缺電的困境如影隨形,蔡政府需電孔急,所以沒有太多仔細琢磨的本錢。按規畫,2025年的再生能源發電佔比要達到20%,但2020年的綠電比僅5.4%,較2019年的5.6%還少了0.2個百分點。剩下不到4年,2025非核家園的發電配比絕對做不到。

其實,別說2025年,蔡政府連2023年這一關能不能過都有很大的變數。北部地區是臺灣政治、經濟、文化重心,用電佔全國的40%,供應北部電力的核一廠2座發電機組已經除役,核二廠1號機組今年停止運作,2號機2023年除役。核一、二除役後,電力供應減少324萬瓩;深澳電廠在「深澳換三接」的政策下,2018年由當時的行政院長賴清德宣佈停建。

經濟部原先寄望桃園大潭的三接供氣後,3部燃氣機組上線能夠供應6%的電力,這應該可以補足北部的電力缺口。然而,儘管三接已通過環評,但因爲程序不正義,無法取得環團及在地居民的認同,12月18日的護藻礁公投將決定三接的存續,如果公投過關,三接興建無望,後續燃氣發電就此打住;就算公投沒有過關,行政院提出的外推方案工程費時2.5年,也趕不上2023年的電力缺口之需。

除了2023年會出現電力不足,2024年恐怕同樣也是險象環生,主因是基隆協和電廠的4部燃煤機組將在2024年除役,發電量又將減少200萬瓩,而預計新建的燃氣機組則因爲要在外木山周圍海域填海造陸興建所謂的「四接」(第四座天然氣接收站),同樣面臨巨大的環保壓力。環團已放話,如果行政院執意興建,不排除再次發動公投。

這些問題,身爲最大苦主的臺電不是不知道,早在2017年的電力報告中,臺電已經提出「2023和2024年北部將出現電力缺口」的警訊,只是硬被「體察上意」的經濟部給壓了下來。

現在大家可以瞭解,爲什麼蔡政府對風電外商半點沒輒,因爲電力幾無週轉餘裕,臺灣、尤其是北部,隨時都處在缺電的壓力之下,只好裝孫子頻頻求爺爺、告奶奶。如此窘境孰令致之?昏庸的執政者愧對全民!

(作者爲資深媒體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