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論廣場》ECFA能否持續 大選一翻兩瞪眼(高孔廉)

九大工商團體27日邀請國民黨總統參選人侯友宜討論未來經濟發展關鍵。(陳君瑋攝)

九大工商團體舉辦「與國家未來領導人會談」,侯友宜宣示當選後將重ECFA後續談判。ECFA是兩岸於2010年在九二共識互信基礎下籤署,後續談判2012年已完成投資保障協議,另有兩個重要的議題就是服貿與貨貿,服貿於2013年簽署,但因太陽花運動、無理的阻撓,以致未能在立法院通過,貨貿開始了談判,但未簽署協議。

服貿是市場開放,但對方業者會視市場機會才決定是否前來投資,並不會有立即衝擊,當年服貿協議是在大陸尚未大幅開放市場前達成,大陸給予臺灣許多機會是早於其他國家,甚至部分項目早於香港,例如給予臺灣RQFII,也就是臺灣銀行業吸收的人民幣存款可以有1000億投入大陸的證券市場,此一金額甚至高於香港,當年大陸股市正是牛市,我們卻失去此一獲利商機。今年7月柯文哲曾提他當選後要重啓服貿,卻有當朝高官跳出來說服貿是「臭雞排」,但他沒有搞清楚,這十年來大陸已大幅開放服務業准入,所謂重啓,當然不是就2013年的協議拿來重籤生效,而應該是就未開放項目重新談判。

當年民進黨反對ECFA,認爲它是糖衣毒藥,且只照顧大型企業及財團,但事實上,重點免稅項目中,石化、機械、紡織、運輸工具等,許多都是傳統產業及中小企業。而在2020年ECFA屆滿十年時,官員在立法院答詢均稱希望維持,蔡英文在當選時聲稱執政後將廢除ECFA,然而2016年民進黨全面掌控行政、立法權卻不敢廢止。

ECFA對臺的效益非常顯著,已累積享受免關稅金額達91億美元,還有服務業的開放,包括銀行設立分行、臺資設立獨資醫院、臺灣電影也可進軍大陸,票房收入遠高於來臺放映的大陸電影。

ECFA如果終止,其影響佔我出口至大陸金額約16%,官員則以總出口額來計算,指所佔金額只有5%,但不管比例多少,出口減少只是直接的影響,其間接影響難以估計。

第一,如果這些產品不能出口至大陸,則其供應鏈上游廠商亦間接受到影響,例如大陸8月對臺聚碳酸酯課徵反傾銷稅16.9%至22.4%,雖然指名的對象不多,但其上游亦間接受到衝擊,政府無法出面處理,石化業者只好自行組團赴陸協商。

第二,這些傳產如果無法出口,就只好外移,必然減少在臺投資,而關廠後又將影響員工生計及其在臺消費,換言之,經濟成長三大引擎,投資、消費、外需出口都受影響,必將降低臺灣的經濟成長率。

第三,傳產外移臺灣留下的多爲資通訊產業,因其產品出口根據「ITA資通產品免稅協議」,可以不受關稅影響,而這麼一來,臺灣的產業結構傾斜,將造成更爲貧富不均的社會,換言之,不止經濟面受到影響,社會面也會受到影響。

臺灣的免稅覆蓋率本來就低,目前算來大概是ECFA約佔10%,紐西蘭、新加坡兩者加起來也只有3%,合計約13%,但韓國則高達70%,而臺韓產業結構相似,產品高度競爭,韓國又是RCEP、「東協加五」的會員,我們業者的辛苦可想而知。

RCEP佔我出口約53%,因爲中國大陸是會員,臺灣不敢申請加入,而向CPTPP申請,可是CPTPP佔我出口僅24%,相對重要性不如RCEP,其實中國大陸去年也比臺灣早一週申請,中國大陸的經濟規模遠大於臺灣,想來CPTPP寧可先讓大陸入會而非臺灣,目前已知的是澳洲、越南挺大陸,日本比較挺臺灣,在入會需共識決的情況下,很難預期臺灣何時能入會。

兩岸關係若不好,不管是RCEP或CPTPP都難加入,而明年大選結果是影響ECFA能否持續的關鍵,大陸的貿易壁壘調查結果適逢大選時刻,臺灣人民應瞭解其意義,若ECFA也沒了,則臺灣的免稅覆蓋率將是周邊國家最少的,勢必將形成「亞洲孤兒」,而臺灣也將一翻兩瞪眼,決定了經濟未來的興衰。

(作者爲海峽兩岸經貿文化交流協會會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