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論廣場》「和平統一」變調了嗎?(白德華)

大陸海警3000噸級巡邏艦3306艦,1日出現在金門與臺灣之間的海域。(翻攝自「海洋裝備與公務船資訊」微博)

大陸「兩會」接續閉幕,對臺新基調輪廓漸明朗。過去籠統提到的「和平統一」,隨着被北京定位「雙獨」的「賴蕭政府」將上臺,預料官方文書將以「祖國(完全)統一」取代「和平統一」。而隨着兩會閉幕,金門漁船翻覆事件的解決也箭在弦上,北京既宣佈「不承認金門海域禁止、限制線」,「劉五店航道」開挖也就不再看臺灣的臉色了。

對臺灣來說,「兩會」的重頭戲無疑是看大陸如何表述涉臺新論述。2024總統大選後民進黨將繼續執政,「賴蕭」的「性質」比過去「蔡賴」更嚴重,一是「務實臺獨工作者」,一是遭北京「通緝」的「臺獨頑固分子」,「雙獨」政權上任必是北京涉臺的主要考量,特別是官方文書定調的關鍵字。

從兩會最重要的政協、人大兩份工作報告來看,政協已完全不談「和平統一」。過去政協報告在涉臺部分確實較精簡,今年尤其精要。大陸政協主席王滬寧在報告中,除回顧2023年工作時,提到「加強兩岸產業合作、打造兩岸共同市場等協商建言,舉辦第六屆兩岸基層治理論壇」,2024年工作則隻字不提兩岸。

不過看官方文書,人大政府報告的微言大義更重要。前兩年由時任總理李克強所做的政府工作報告,「和平統一」是主調。如2022年報告說,「推進兩岸關係和平發展和祖國統一」,2023年提「推進祖國和平統一進程」,基調大抵如此。但今年政府報告主調成爲「推動兩岸關係和平發展,堅定不移推進祖國統一大業」。一方面不讓「和平」、「統一」表述掛勾,另方面更強調統一的「目的論」,表達堅定的意志。

這不是說大陸已不要「和平統一」,要改採「武力統一」,而是面對新形勢,大陸依舊期望推動和平發展,但推進「祖國統一」的過程是不是維持「和平」手段就要看外部形勢的發展。換言之,對「雙獨」強調「和平統一」既不現實,也很難對大陸內部交待。不過兩會期間大陸國家主席習近平參加政協會議、外交部長王毅召開記者會時口頭都仍提到「和平統一」,因爲和平是期望,統一是目的。

實則中共在2021年底十九屆六中全會通過《新時代黨解決臺灣問題的總體方略》後,官方涉臺論述已更按總體方略佈局走,如「永久和平」與「結束政治對立」相結合,「統一」掛鉤「民族復興」, 寄希望於臺灣人民就和「反獨」成一體兩面。更值得觀察的是,兩會後兩岸如何處理金門漁船事件的收尾。

大陸無法「迫使」臺灣「認錯道歉」,但回饋的是,不用再溫良恭儉讓和臺灣商量金廈海域海警船巡航及「劉五店航道」的疏浚了。劉五店航道原是廈門港傳統的出海口,但因通過小金門、大二膽島禁制水域,在馬英九時代提出商港開發需求後被擱置。從M503到劉五店航道疏浚,兩岸形勢演變成大陸「以我爲主」,究竟臺灣討到了什麼便宜?(作者爲資深媒體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