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論廣場》賴清德躲不掉能源議題(彭蕙仙)

賴清德不參加國際氣候發展智庫舉辦的第一場總統參選人氣候辯論會。曾薏蘋攝

民進黨總統參選人賴清德確定缺席國際氣候發展智庫(ICDI)預定在10月21日舉辦的第一場「總統參選人氣候辯論會」。不少人認爲,這是因爲他不想面對氣候和能源議題,畢竟總統蔡英文的2025非核家園政策不但已確定跳票,而且留下諸如山河破碎、農地遭到掠奪甚至綠能黑金大亂鬥等問題,賴清德難以批評卻也無法附和蔡英文。

這兩年國際上所爆發的兩場戰爭,強烈凸顯了能源議題的重要性。去年俄烏戰爭引發全球天然氣價格爆漲,讓陷入通膨壓力的歐洲以及日本、韓國等國家,主動或被動重新擁抱核能,形成新一波核能復興,這是正在發生的事,只有昏聵之人才看不到。

民進黨政府的2025非核家園政策中,天然氣佔比高達50%,這對臺灣來說,根本就是不可承之重。根據中央大學臺灣經濟發展研究中心的研究,臺電氣電成本每度高達5.3元,高於平均每度3.0215元電價,臺電實質上是賣1度電就賠1度電。截至今年8月底,臺電發電成本較2021年增加了了63.4%;臺電累計虧損已逾4千億元,破產在即。面對如此棘手的問題,賴清德的因應策略是什麼?難道是繼續貫徹蔡英文的能源政策,讓臺電財務爆表嗎?

仍在進行中的「以哈衝突」則顯示了能源的另一個問題:電力供應遭到切斷。在哈瑪斯攻擊以色列後,以色列迅速封鎖了加薩走廊並切斷水電,加薩唯一的發電廠因燃料耗盡關閉,使得這裡的巴勒斯坦人民生活陷入困境,連戰時最需要的醫院都無法運作。

此情此景當然會令人爲能源99%仰賴進口的臺灣擔憂。臺灣天然氣的安全存量僅11天、夏天更低於8天,遠低於日本的36天、中國大陸的51天及韓國的53天,而他們的天然氣發電佔比分別爲34%、3%及22%,都低於臺灣。臺灣天然氣發電佔比高而安全存量天數短,再加上,天然氣接收站的負載率已高達118%,將近是國際正常水準60%的兩倍,這樣的電力供應存在着極大風險。

其實,在2022年前美國衆議院議長裴洛西訪臺後,大陸發動所謂的「環臺軍演」時,這個問題就已經引發高度關注,1年多過去了,民進黨政府完全沒有針對外界普遍的疑慮,提出具說服力的說法,甚至連電力政策都沒有做任何調整。蔡英文可以說2024之後不關她的事,但賴清德可沒有規避的空間。

再考慮到低碳甚至零碳已成爲國際供應鏈的要求,民進黨政府高碳發電的能源政策更是臺灣產業競爭力的最大殺手。根據「低碳電力網站」(Low-Carbon Power)資料顯示,韓國電力清潔能源佔比爲37%、中國大陸35.5%、日本29%,而臺灣僅16.4%,全球排名第135名。名列全球后段班的臺灣,未來出口一定會遭遇極大的挑戰。

能源問題絕對是2024總統大選的關鍵議題。作爲一個要競逐大位的總統參選人、作爲蔡英文的繼承人,賴清德無法永遠逃避能源議題,就算這次閃過ICDI所舉辦的論壇,但選前辯論肯定躲不掉。賴清德出來面對吧!

(作者爲資深媒體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