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論廣場》兩岸政治談判難矣(張慧英)

(示意圖/Shutterstock)

每次聽到郭正亮博士主張,對於臺灣的未來,最好是與中國進行政治談判,我都由衷生起敬佩,因爲講這話需要道德勇氣,不只是會被抹紅爲賣臺,而且絕大多數民衆都捂着耳朵不肯聽。

李登輝執政時設有國統會和《國統綱領》,把統一規畫了近、中、遠程3階段。這個統一是「未來不確定式」,大陸卻認爲是「現在進行式」,其實臺灣是想藉交流合作,爭取中國大陸對臺灣主權地位的尊重。1999年前美國白宮國安會亞太事務主管李侃如以學者身分提出兩岸「中程協議」:臺灣不獨、大陸不武、50年不變、美國作見證,美方學界及政界也有贊同之聲。當時臺灣民衆大驚失色,以爲美國要逼臺灣上談判桌。之後李登輝發表「兩國論」,陳水扁廢止國統會和《國統綱領》,兩岸距離一下拉到千里之外,中程協議再不復提及。

當時臺灣民衆害怕與對岸談臺灣的未來安排,現在恐懼更甚、雙方隔閡更深,政治談判就更難了。先是心理上,臺灣人好不容易在自己家園當家做主,很珍惜現有的民主自由體制,大陸那套專制統治完全令臺灣人反感,何況有香港慘痛的教訓擺在眼前。而且,兩岸實力懸殊到讓臺灣民衆不相信自己有能力與中國周旋抗衡。雖然馬英九時期基於九二共識,兩岸關係大幅改善,但太陽花運動恰可展現年輕世代面對大陸自信喪失後的恐懼不安,而這正是民進黨取得政權的養分。

由於心理上的孱弱,臺灣民衆對於把命運交付與中國討論非常抗拒,認爲臺灣一談就會被併吞。當然大家也知道局勢對臺灣愈來愈不利,且源頭在兩岸關係,但很多人聽信民進黨的洗腦,認爲到最壞狀況時美國會出兵保護臺灣。其他民衆即使對美國沒有那麼大的信心,也不願去設想有一日兵臨城下的情景,因爲那恐怖到不能去想,寧可捂着耳朵蒙着眼睛過一天算一天。而且臺灣內部撕裂對立,政治惡鬥嚴重,想整合出一個談判共識,根本是不可能的任務。

其次,自從總統與國會直選以來,一次次的全民投票,逐漸鍛造了強大的臺灣主體意識。這羣人民在自己的土地上行使政治權利,便會深刻地與國家主權相結合,全民集體的脊樑非常堅硬,不肯被任何強權壓彎。若兩岸政治談判涉及主權地位落入從屬次等,臺灣人怎麼肯主動接受?

外在環境也不利於政治談判,中國不斷軍演恫嚇和外交封鎖,讓臺灣人對中國的觀感極差。此外,美國本來就不願臺灣太靠近中國,何況美中之爭日益尖銳,臺灣是很好用的馬前卒。未來若發生最壞狀況,美國可以拋棄臺灣,但在那之前,臺灣想自作主張,美國會允許嗎?

理智地想想,臺灣的處境顯然愈來愈不利,與其將來被迫籤城下之盟,不如趁還有籌碼時進行談判爭取最大利益。但絕大多數人對如此冷酷的現實是理智不起來的,只能當鴕鳥擺爛,任憑臺灣的命運陷入被動。當然,世事難料,臺海開火未必發生,但這不是可以心存僥倖的事。只是因爲它是票房毒藥,政治談判這件事,明眼人看得出,聰明人不去碰。

(作者爲資深媒體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