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論廣場》美對中再保證 臺灣更要自主(翁履中)

美中之間爲了避免衝突升溫而採取的相互再保證(Reassurance),代表美國在要求北京冷靜處理臺灣問題的同時,勢必也將對臺灣即將上任的新政府有所要求。(圖/美聯社)

美國國務卿布林肯在結束訪問北京之後,透過記者會對外強調雙方關係有重大突破,並且表示將持續「溝通彼此歧見」,「儘量降低誤判風險」。而北京方面則強調中美應該成爲夥伴而不是競爭對手,雙方應該「求同存異」,不該進行惡性競爭。從官方說法來看,認知差異仍然不小,現階段顯然是受限於國際局勢混亂,及美國大選影響,導致雙方都有不得不剋制的壓力。然而,美中之間爲了避免衝突升溫而採取的相互再保證(Reassurance),代表美國在要求北京冷靜處理臺灣問題的同時,勢必也將對臺灣即將上任的新政府有所要求。

透過訪中溝通來控管風險,同時強化對臺的軍事援助,加速臺灣擁有足夠的自衛能力。拜登團隊的再保證策略,可以從論述及行動兩個面向來解讀。外交論述層面的再保證,指的並不是美國會輕聲細語的放低姿態,而是透過交流傳達美方的立場並且迴應對方的要求。以臺灣問題爲例,許多媒體和學者都注意到布林肯公開呼籲,要求北京在臺灣進行新任總統就職期間不要輕舉妄動,並且以此來強調美國如何強勢對抗中國。

但是,如果瞭解拜登政府的再保證策略邏輯,就知道美國官方公開的呼籲不是重點,重要的其實是背後帶着更清楚的保證。果不其然,布林肯在與王毅的會談後,不僅強調將繼續奉行一箇中國政策,還提出了不支持臺獨,不尋求改變中國體制,不跟中國發生衝突,不與中國脫鉤,以及不遏制中國發展的「五不」原則。透過論述的再保證,只看表面會以爲美國很硬,但仔細推敲就知道美國並沒有在論述上跟北京硬碰硬。不僅如此,美方既然向北京提出「五不」原則,就代表了美方也會負責對臺灣提出相對應的配合要求。換句話說,美國向北京提出的再保證,基本上也是對臺灣新任政府的公開「建議」,要求臺灣能配合美國政策,不要做出超過預期的行爲。

另一方面,美國在行爲面向上對中國的再保證策略,同樣不能只看表面。確實,拜登政府接連推出對北京的打壓措施,而衆議院也在近期通過軍事援助臺灣的新法案,重申要持續協助臺灣打造自我防衛力量,但是美國的強勢如果真是下定決心要跟中方撕破臉,在經貿交流上,訪華期間大聲呼籲中美貿易不公平的財政部長葉倫大可以在返美后,立刻決定對中方採取制裁動作,而不是對外表示美國將會考慮各種手段來處理兩國之間的貿易難題。

同樣的,在軍事上,如果美方有信心可以在同時處理多方混亂局勢的情況下,仍然能分心達到足以壓制中方的能力,華盛頓可以更強勢的讓北京感覺到沒有退路。

然而,期待中的美國隊長不是沒有實力,但是要同時面對多項爭端,確實也只能是心有餘而力不足。支持臺灣強化軍事是美國對臺海局勢穩定的再保證,但行爲上的再保證,目的是透過威嚇而不是真正的軍事行動,向北京表達美國沒有意願要走向衝突,但也不會對單方改變現況袖手旁觀。換句話說,行爲上的再保證就是戰略模糊的延伸操作,臺灣不應誤解爲美國對於臺灣的支持程度有所加碼。

美中結構性競爭格局短期內無解,美方想透過交流,理解對方的底線,進而透過相互再保證避免發生衝突,臺灣新政府配合美國的再保證策略,勢必將面對更多的限制,雖然臺美關係良好確實是目前臺灣安全的保障,但是,如果臺灣無法找到兩岸之間的相處之道,勉強維持的冷和平能持續多久?而美國大選之後的新局,恐怕是新政府乃至全民要共同面對的嚴峻挑戰!

(作者爲美國德州Sam Houston州立大學政治系副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