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論廣場》美俄石油限價博弈的後果(胡逢瑛)
俄羅斯石油鑽制裁漏洞流入美國。(示意圖/達志影像,shutterstock)
12月5日,西方國家陸續祭出俄羅斯石油價格上限政策。然而,如同限制北溪天然氣管道和禁運政策一樣,爲了維護美國經濟制裁機制的有效運行,全球能源與糧食危機正由美國盟友和貧困國家埋單,對俄羅斯經濟衝擊有限。俄羅斯總統普丁已經表明,莫斯科不會出售能源給設置價格門檻的國家。俄羅斯早就長期以低於市場價格的合約進行能源銷售,今年液化天然氣進入歐洲市場也創新高。華府於12月13日舉行的美非峰會顯示,非洲需要美俄解決烏克蘭戰爭以緩解糧食危機。
面對西方國際自由擴張主義,俄羅斯堅持多極體系的外交方針,加速與周邊國家落實區域整合政策,以本國貨幣交易從而擺脫美元控制的方向不會改變。俄羅斯不承認美國以規則爲基礎的國際體系,爭取亞非拉國家的合作成爲俄國重返大國行列的外交方針。12月9日,普丁出席了比什凱克的歐亞經濟聯盟峰會,不但強化了俄羅斯、哈薩克與烏茲別克組建三方天然氣聯盟的構想,同時也反映了中亞國家傳統上對俄羅斯經濟規畫與科技教育的地緣依賴。在西方敵對和孤立俄羅斯的政策環境下,俄羅斯強調科技與貨幣主權,使科技創新的倡議蓄勢待發,更加重視內部經濟結構的完整與平衡。在盧布穩定陣腳之後,歐亞經濟聯盟內的經濟互賴逐漸恢復,也將使其在全球能源供需產業鏈中的支配地位更加鞏固。
西方資本運作需要有廉價資源與勞動力市場,這樣一來,能源危機與失業率攀升,是導致資本強國發動對外戰爭的潛在因素。一戰後,蘇聯百廢待興,列寧的新經濟政策被史達林的「五年計劃經濟」政策所取代。蘇聯頭兩個「五年經濟計劃」,高度集中資源,並且快速發展工業和教育,不但支撐了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德國入侵蘇聯所需要的飛機和坦克,同時也提高了本國的識字率,奠定了科研發展所需要的人才養成基礎。1929~1933年從美國引爆的全球大蕭條,卻因爲資本市場的連動而使戰爭在其他脆弱地區爆發開來。
爲避免烏克蘭戰爭外溢到歐洲,提供武器構成西方不願意結束戰爭的誘因。美國的愛國者飛彈防禦系統並不能改變烏克蘭作爲最悲慘戰爭代理人的命運,也埋下歐洲因通膨飛奔與擦搶走火而誘發世界大戰的隱憂。戰爭成爲發達國家打開殖民經濟市場的手段,豐厚了戰爭販子的口袋,卻是犧牲了他國的生命財產。12月7日,德國前總理梅克爾即表示,《明斯克協議》是給烏克蘭時間防禦自己。北約與烏克蘭軍隊於今年2月中旬進入頓巴斯安全區範圍,被俄方視爲入侵俄羅斯的前哨戰,等同摧毀《明斯克協議》的具體行動。北約跨越了俄羅斯要求烏克蘭和喬治亞維持中立國家的紅線,下一步就是涉及無核化政策,遭到俄國反擊則是必然結果。
宣傳在戰爭中是衝突各方的普遍原則,言論自由與傳播空間都讓位給國家安全,這對人民的基本生存權和民主機制的發展都是巨大的傷害。11月15日,波蘭境內落入S-300飛彈殘骸,美國以意外定調,顯示北約內部對此事件的分歧。美國也不排除是俄國挑釁與測試北約底線的惡意行爲,藉此窺探北約集體協防的效果。相對於俄羅斯對境內的基礎設施遭到襲擊的挑釁行動,則立刻採取對烏克蘭基礎設施進行迴應的報復性打擊。這樣一來,烏克蘭戰爭不但遭到各方拖延,還成爲美俄雙方較量的戰場,也避免戰火外溢到自己的領土。因此,當西方的「國際自由主義擴張論」與俄羅斯「國家主權紅線範圍論」之間直接相互衝撞,位於戰略斷層帶的中小國家,仍需謹慎思考中立國家的睦鄰友好政策,才能產生樞紐與避險的效果,真正爲區域與世界和平做出實質的貢獻。
(作者爲元智大學助理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