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論廣場》人文素養纔是數位轉型的關鍵(李學文)

(示意圖/盧金足攝)

拜川普政府掀起美中貿易戰及新冠肺炎造成產業斷鏈之賜,近來業界最常聊的議題幾乎都與數位轉型有關,到處都開着類似的論壇,因緣我也被邀請參與一論壇。只見主持人介紹詳盡,但與會者的提問經常是風馬牛不相及,這讓我很有感觸,因爲它反映出一般上班族的數位素養程度。無論企業如何搖旗吶喊數位轉型,如果其員工對數位世界存在許多不求甚解或一知半解,那效果一定是事倍功半。

大概在2006年左右吧,我負責爲某財團法人設計微電影課程內容以及帶領學生們分組實作。有一組學生的影音作品叫做「你我之間最遙遠的距離」。內容大致上是描述兩位上班族因爲主管臨時開會,所以必須互傳檔案合併在一起,卻因爲MSN出狀況,會議時間到了,檔案卻無法合併成功。此時,主管過來詢問,觀衆才發現兩位上班族原來是同一辦公室坐前後排的同事。此內容當然是在諷刺現代人被數位所制約,忘了數位化是爲了能夠提高效率纔有意義。數位一直都是手段,目標都不外乎是提高效率,但造成無效率的通常都是人們的數位素養與認知,兩位同事大可用實體方式分享檔案即可達到最高效率,這根本與數不數位無關。

我們這一世代在職場工作,誰又不是必須經歷從類比到數位的職場生態圈,無時無刻都在「數位轉型」,從web1.0、2.0到3.0,從實體開會到利用icq、msn、line乃至於線上視訊會議,從儲存在1.4 吋軟碟到硬碟到雲端儲存,從實體行政流程到線上公文,從老媒體到新媒體行銷等等,這裡面已包括職場所需的即時溝通、會議文件傳輸、行政管理、郵件發送、數位儲存與行銷等功能了。

說實話,作爲一般公司的管理這早已足夠,如果有這樣的數位認知,又怎會有人在疑問要爲數位轉型做什麼準備?或是要買SAP還是ERP等軟體來管理公司?難道上述的數位使用還無法滿足一般公司的管理相關需求?難道小公司跟老闆請個假或是申請一些文書工具還要購買一大套管理軟體?這樣不會因數位而更無效率嗎?

我們這一代隨時都得跟着時代而演化,不知從何時開始,我們突然要做一個「數位轉型」的「動作」?

這讓我想起多年前的雲端運算。2010年是臺灣雲端運算元年。「雲端運算」一詞並不新鮮,但自從2006年3月亞馬遜推出雲端服務,2007年穀歌正式提出「雲端運算」一詞後,無論有關或無關的產業或領域都經常濫用「雲端」一詞,AI也類似,好像各行各業都要冠上一個AI才比較有價值。

如果不要將簡單複雜化,數位轉型簡單的意思,就是不再受限於實體框架,要運用數位素養,以數位生態系的角度活用數位工具,思考工作、創意、管理、生活等與食衣住行育樂、生老病死相關的面向,但其最終目的都是希望改造個人或企業使其更有效能及競爭力。數位轉型只是企業需被改造的項目之一,卻是站在資訊科技的本位角度而出發的改革,比起資訊面,其實企業人文面纔是經營管理的關鍵,問題百出的人文加上數位 (轉型)的加速,未必是好的結果。

人文面的議題是什麼?企業過去成功的DNA爲何到新時代反而變成拖累企業的沉痾,甚至經過多年都無法改善,爲何企業找不到好人才?爲何組織的人員流動率極高,增加龐大的隱形成本?爲何公司始終因人設事,朝令夕改,以至目標模糊,事倍功半?這些都是造成企業進步的阻礙,它們跟數位轉型也沒什麼直接關係。簡言之,能夠找出真正原因並解決問題,不要說數位轉型,什麼創新及改造都有可能。另一個人文議題就是員工的數位素養了,要知道爲何而用,不要爲數位而數位。

我覺得對臺灣整體經濟而言,關鍵是產業升級,它遠比個別企業數位轉型更關乎宏旨,但這又是另一個更復雜的議題了。

(作者爲科技媒體專欄作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