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論廣場》特赦陳水扁 蔡賴新角力(高毓安)
總統蔡英文(左)、準總統賴清德(右)。(資料照,趙雙傑攝)
「特赦陳水扁」議題,在蔡英文即將卸任之際又被拿來試水溫。這個曾被民進黨束之高閣的題目,涉及面相複雜,法律上有已定讞、停審中的問題,政治上不僅引來民衆質疑,也可能衝擊本已相當脆弱的司法信任。因此,在此節骨眼又浮上臺面,背後動機相當可議。
扁案系列爆發至今,若從趙建銘案算起已超過15年。陳水扁除了說過一次「我曾經做了法律所不許可的事」,就從未承認任何各界的指控,並以無罪、政治迫害做爲迴應主軸,這也成了「特赦陳水扁」議題的首要癥結。倘若當事人仍拒絕面對法律責任,公權力赦免的法理出發點,也就從未存在,這對民進黨內的專業法律幕僚而言,可說是想幫也幫不上。
部分推動特赦的團體,曾提出較爲溫和的說法,主張赦扁可促成社會和諧,彌平政治對立,這樣的立基點,也謂薄弱。首先,陳水扁離開主流政治舞臺已久,活躍的支持基數偏少,赦扁後能在社會創造多少積極的正面意義,不應過於誇大。且當前的政治氛圍,特赦扁並非各主流政治團體的高度共識,期待朝野攜手合作的美麗畫面,在赦扁議題上是導演不出來的。
因此,令人玩味的是,既然法理、政治層面上的赦扁條件均未成熟,爲何總統府會突然改變態度,從過去避而不談,轉變爲「依照相關的法律規範辦理」。或許,這是蔡英文亟欲在卸任前,爲自身凝聚政治能量,鞏固泛英系的黨內資源;一旦確定特赦,蔡英文既可坐收歷史定位,又拉擡英系在黨內的政治高度,而所有負面衝擊,包括對當局的質疑與不信任,通通丟給幾天後就要接任的賴清德。好事我收,壞事你扛,這就是蔡英文的算盤,對泛英系幾乎是百利無害的劇本。
有趣的是,過去在與陳水扁的友好清單上,賴清德更勝蔡英文,沒想在陳水扁最重視的特赦,居然極可能是由後者送上大禮。雖然,陳水扁很可能只是在蔡英文需要政治演員的時候,被迫出演的角色罷了。
蔡、賴角色對調,關鍵在於賴清德才剛準備掌舵國家機器,必須面面俱到,過去流於爭取基本教義派的語言必須有所收斂。反之,蔡英文即將卸下總統框架,更有空間大膽鞏固自身集團的未來。
在後蔡英文時代,蔡英文可說是把手上的權力利用得淋漓盡致,把過去想做但不能做,或日後必須準備的佈局,有條不紊地布樁完工。因此,可以確定的是,蔡英文的政治生涯,不會止於總統卸任,而賴清德的政治麻煩,也不會終於就任總統當下。蔡、賴之間的糾葛,乃至泛英系與新潮流之間的競合,也將繼續在博愛特區上演。
(作者爲自由撰稿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