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論廣場》推移藍白板塊的關鍵(陳冠安)
臺北市長柯文哲(右七)出席民衆黨苗栗縣黨部揭牌,直指民進黨把反萊豬變成反美豬,是典型的政治操作。(莊旻靜攝)
臺灣民意基金會公佈最新民調,顯示民衆黨在10月下旬,政黨支持率以17.6%超越國民黨的16.2%,成爲在野第一大黨。這不僅是民衆黨從2019年8月創黨以來的首次超過國民黨,倘若回顧政大選研中心的30年長期調查來看,也只有2001年的親民黨有成功擠下國民黨,挑戰藍綠兩大黨地位過,因此資料一公佈,就引起各界高度關注,討論臺灣30年的藍綠政治版圖結構是否已然轉變。
客觀來說,臺灣民意基金會數據相較於美麗島、TVBS、政大選研等定期公佈民調的機構,其民衆黨的政黨支持率相較偏高,因此不能以一份調查就論定臺灣政黨結構發生徹底質變。
但單從臺灣民意基金會民調的政黨結構來看,8月到10月,民進黨的支持率都在27%左右;基進與時代力量兩個泛綠小黨總和從約5%提升到9%;國民黨則從20.2%下降到16.2%;而中間選民更是從36%大幅下滑1成來到26.6%;各政治光譜,則僅有民衆黨是呈現大幅成長,從10.3%來到歷史新高的17.6%。
這兩個月的政治推移也可以清楚看到,民衆黨支持率成長的主要來源應是來自於中間選民。也就是說,此次國民黨和民衆黨之所以出現交叉,最主要的原因,可能就是在民衆黨對中間選民的吸引力。
這樣的政黨結構變化,對國民黨這間百年老店來說,是警訊。因爲作爲在野黨,最重要的關鍵就在於是否能吸引到中間選民的支持。但從8月到10月臺灣民意基金會調查的趨勢變化來說,民衆黨顯然對中間選民有更強的吸引力。
民衆黨已然是2008年立委選區改爲單一選區兩票制後,藍綠以外最強的第三勢力。但未來,是走向親民黨、時力泡沫化的老路,還是成爲穩定在野黨,關鍵就在於藍白之間,對中間選民的競爭。
民衆黨、柯文哲,必須要告訴臺灣人民,白色力量的政黨價值與定位何在;想成爲最大在野黨,就不能光以超越藍綠、小黨自居,而必須更負責任地告訴社會,未來的方向要何去何從?要如何面對當前險峻的國際結構?兩岸關係要如何處理?所有說過的話,都不再是低層次的政治攻防,而應是具願景的國政方向。
而國民黨,朱立倫主席甫上任1個月,絕不能過度解讀一家機構的民調變化,但是否能解決藍營的老問題,落實連結「社會力」的政見,就是朱上任後的最主要挑戰。當前的政治環境已經不是過往,靠民進黨爛,就能爭取到討厭民進黨的人民支持,因爲人民多了一個民衆黨的選項。
臺灣社會厭惡政黨惡鬥,要的是高層菁英解決基層庶民的大小問題,多數民衆並未有黨籍,投票時看的是政黨與候選人的形象與政見。縱然目前蔡英文與蘇貞昌從5月疫情風暴裡重新站穩腳步,然而從臺灣民意基金會的數據來看,民進黨在4大公投案的立場仍然站在人民的對立面。
如何制衡民進黨一黨獨大的傲慢執政,如何跟中間選民站在一起,爲基層庶民發聲,是民衆黨與國民黨同時的課題。因此,年底的公投,將會是藍白各自展現價值的舞臺,誰能超越政黨意識,走進人民身旁,誰纔會是穩定的最大在野黨。(作者爲華青會理事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