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論廣場》在野合力 推動總統選制改革(何振盛)

示意圖爲臺北總統府。(本報資料照)

2024總統大選迄今已逾2個月,距離新總統就職的520不到2個月,在這段沉悶枯等的時間裡,似乎看不出今年初總統大選的結果將帶給臺灣的是嶄新政局抑或巨大沖擊?選前各黨你死我活的炮火四射、盡情演出,選後則除了立法院推選院長時掀起一點波瀾以及立委間無關痛癢的小吵小鬧外,一向人聲鼎沸的政治市場卻突然低盪沉悶到讓人窒息,而普羅大衆對於各黨菁英未來四年是否真心着手興革事項,實在缺乏信心充滿疑竇。

儘管選前早有六成的民衆希望政黨輪替,無奈在野分裂造就了只會遵循前朝「抗中倚美」舊思維的少數政府,未來奉臺獨爲神主牌的賴政府是否甘犯衆怒、一意孤行,因而造成內外部矛盾的加劇,相當程度上取決於國會中在野政黨能否團結一致,發揮強大的制衡作用。然而觀諸選舉期間藍白合作破局的前例,以及選後白營在藍綠之間依違反覆、模棱兩可的投機作法,確實難以讓人產生樂觀的期待。

面對世局的快速變化以及兩岸關係的持續惡化,臺灣必須在政治層面上進行根本性的結構改革,纔能有效整合多數民意、凝聚共識來因應外在挑戰。美國評估中共將在2027年採取攻臺軍事行動,別把它當成會不會發生的想定,而必須將其視爲習近平和平統一訴求無法說服主張臺獨的賴政府時,它就是未來的事實。屆時,少數總統要如何帶領多數反對他的人民去抵禦外侮?

質言之,不管從民主哲學的「多數統治」原則,或者從政府治理與決策在實務上的必要程序,人民選出一個多數總統都是較佳的抉擇,尤其對於淺碟式的新興民主國家而言,擁有實權的多數總統可以強化其執政的正當性,並有利於維持政治穩定。所以除了法國、奧地利等較早的民主國家在總統選制採取兩輪投票外,晚近新興民主國家如巴西、芬蘭、波蘭、捷克共和國、斯洛伐克、葡萄牙、羅馬尼亞、蒙古國、烏克蘭、阿根廷都採取兩輪投票,即便不被視爲民主國家如俄羅斯亦同。

總統大選期間,藍白原本簽署的六點合作協議中包含政府體制朝向內閣制方向修改,這項倡議也符合「多數統治」原則並且迴歸我國憲法本文的憲制主張,不失爲正確的憲政改革方向。但因七次修憲後總統擴權且實際憲政運作已將我國轉爲傾向總統制的雙重行政首長制,要將政府體制改回內閣制即使並非完全不可能,但也將面臨巨大阻力。尤其佔盡便宜的綠營,勢必傾全黨與側翼之力強烈反對。相對而言,保留現制而將總統選舉方式改爲二輪投票,民衆較易理解,民進黨也未必吃虧。

總統選制的改革當然並非政治結構變革的唯一選項,但卻是在野各黨協力合作較能獲致社會大衆關注與支持的革新方向。立委選制的調整也相當重要,尤其在區域與不分區比例上應做更合理的安排,只是其中牽涉的利益分配恐怕更爲複雜。或許總統選制改革可以扮演政治結構變遷的火車頭角色,倘若此時在野各黨可以掌握契機,開始合作謀劃並採取行動,不僅可以一掃此時沉悶的政治氛圍,更可爲國家奠定長治久安的堅實基礎。(作者爲佛光大學樂活產業學院教授兼院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