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論廣場》中華民國是護身符或遮羞布(黎家維)

蔡英文總統。(總統府提供)

蔡總統投書美國《外交事務》雙月刊,文章署名卻內外有別,英文原版只見「臺灣總統」,但總統府公佈的中文翻譯版,消失的「中華民國」卻又出現,引發議論。今年的國慶主視覺「金陽雙十」,同樣也不見中華民國國號與國旗,只出現「Taiwan National Day 2021」字樣。蔡政府這些年來玩弄國名、國旗、國徽等,試圖「去中華民國化」也非首次,作爲一個政黨,自身的意識形態或許對此國號與國旗難以認同,但作爲國家元首,這些都是蔡總統有義務效忠的對象,而不該拿來當成政治操作的工具。

對於《外交事務》署名爭議,府方態度猶抱琵琶半遮面,敢做卻不敢當,還甩鍋期刊,表示投書是用「中華民國(臺灣)總統」名義,尊重期刊的編輯。這立刻被馬政府官員打臉,表示過去馬總統投書或刊登國際媒體,對於頭銜毫不讓步,甚至連臺獨精神領袖前總統李登輝過去在《外交事務》投書時,同樣維持「中華民國總統」的署名。

如今府方對於期刊自己更動之舉,僅說尊重,雖不敢大膽表現出「欣然」之感,但實質上即等同無異議「接受」。蔡總統若真有不滿,應該嚴正表達抗議並要求更正。既無抗議,表示沒有委屈,甚至可能根本就是套招。

蔡總統已多次玩弄國號國旗。2019年宜蘭市與美國洛克維爾市締結姐妹市,蔡總統以臺灣總統President of Taiwan(R.O.C.)之名發出賀文,並親自簽名交由宜蘭市長帶往美國。各界批評後,府方也推說是宜蘭市自己準備,非府方正式文件,大家不需做政治解讀。但早在2016年蔡總統出訪中南美洲的「英翔專案」,參觀巴拿馬運河在留言簿上留言「見證百年基業,攜手共創榮景」時,就同樣用President of Taiwan(R.O.C.)署名,當然即引發臺灣內部爭議。2020年1月,蔡總統接受BBC專訪時,自己更改了國號叫「中華民國臺灣」。當然府方強調正式用法在臺灣有加上括弧,但在訪談口語上,卻很難如文字有此區別。

不只在總統署名上魚目混珠,正式國號被不斷變種,一下中華民國變成附註,一下臺灣變成附註,行政院在去年9月公佈新版護照封面,也同樣出現變種。原本中華民國國號的英文字樣被縮到極小,變成環繞國徽猶如裝飾邊條的配角。本來在下方僅是「加註」性質的英文臺灣字樣,卻喧賓奪主。

這次國慶的主視覺意象同樣如此,中華民國更是完全消失,只剩臺灣。雙十更以陽光金、臺灣紅、民主綠三色編織,國旗紅白藍三色元素再次消失;但蔡政府終究不敢讓國旗完全消失,於是就安排直升機懸吊國旗「快閃」進場一下,聊備一格。蔡政府雖號稱巨幅國旗有65坪之大,但懸吊空中遠距視覺的效果,當然遠不如數字顯示的那麼震撼。

許多綠營人士認爲正因中華民國的國號走不出國際,所以應該更改。但臺灣國際處境的障礙,關鍵不在國號,不是改個名字就能暢行無阻,一帆風順,民進黨已兩度執政,又豈會不知?在國號、國旗、國徽上做做手腳,除了自我取暖,對開拓臺灣實質國際空間,並無助益。

「中華民國」畢竟是正式的國號,也是臺灣目前最大公約數,在正式的場合還是應堅持正式的名稱。如果執政黨真不喜歡,請開大門走大路,循正軌,勇敢地修憲改國號,修改國旗,不要用偷吃步的方式,高興就拿來用一下,不高興就晾一旁,或是隨意變更修改。

最後更呼籲蔡總統,「中華民國」不是妳的護身符或遮羞布,遇到兩岸緊張就拿來呼攏對岸,需要凝聚國人時,纔拿來團結民心;國號與國旗是總統效忠的對象,不是妳用來在國際上操作自己臺獨意識,或玩弄國族認同,討好獨派的工具。有綠營人士批評國民黨或藍軍看到臺灣就過敏,但讓這些人過敏的,並不是臺灣的出現,而是中華民國的消失!(作者爲國家政策研究基金會副研究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