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論廣場》做不到不停電 就別談非核家園(翁曉玲)

臺灣能源政策荒腔走板。(圖/本報系資料照)

日前監察院公佈了110年和111年發生的4次全臺大規模停電事故調查報告,並針對110年5月13日路北超高壓變電所接地故障,造成六輪緊急輪停,停電影響415萬餘戶案,和111年3月3日興達發電廠大修測試,未依標準作業程序撤卡,造成電力系統分裂,停電影響549萬餘戶案,提出彈劾臺電公司多位高階管理幹部,並依法移送懲戒法院審理。

監察院費心調查和釐清造成大停電事故的緣由固值得肯定,但坦白說,防呆機制失靈和電力調度不力等管理和人爲疏失,可能只是壓垮電廠的最後一根稻草。遺憾的是,監察院並未深究調查爲何電廠會發生「呆」的根本原因,僅含糊帶過有電壓驟降、電源吃緊等問題,卻未詳查臺灣電力供需狀況,進而檢討目前能源政策缺失和主管機關經濟部的失職問題。監察院將一切過錯歸咎於臺電幾位管理幹部,讓他們成爲執政者的代罪羔羊,其實並不公允。

蔡政府執政後力推能源轉型,宣示「2025非核家園」,並規畫天然氣50%、燃煤30%和再生能源20%的能源配比目標。不過經濟部長王美花去年已坦誠,2025年是無法如期達標。審計部近日公佈的中央政府總決算審覈報告中亦指出,包括光電、風電、漁電共生、天然氣儲存設施等重點項目全數落後。民進黨總統參選人賴清德也鬆口說,可將核電當作緊急備援電力,若有緊急需要時隨時啓動。此話雖是異想天開,但也透露出「無核不能」的現實情況。臺灣短期間想達到非核家園的目標是不可能的任務。

臺灣能源政策荒腔走板,就連唐獎永續發展獎得主哥倫比亞大學薩克斯教授(Jeffrey D.Sachs)也看不下去。他在8月2日「對話與永續發展」專題演講中直言,臺灣做了「2025非核家園」這麼大的決策,卻沒有長期的能源策略,實不明智;而且在所有能源配比中,天然氣加燃煤還是有80%是使用石化燃料,這不是策略、不是去碳化,是即興演出。他認爲核能可能還是能源來源的一部分,臺灣應該評估在覈電有無的情境下有哪些能源替代方案、成本分析和影響,要有長期規畫,但現狀並非如此。

薩克斯教授這番中肯的談話,過去已有無數位專家學者提過相同建言了,但是言者諄諄,聽者藐藐,民進黨政府全然無動於衷。2018年「以核養綠」公投通過,高達6成民衆表達不支持廢核,但其結果仍無法拘束民進黨政府「拒核」的執念。如今核一、核二廠已停役,核三廠應無延役可能,核四廠燃料棒亦已全數外運,民進黨政府無視多數民意、踐踏民主法治精神的行徑令人不齒。

作爲用電消費者,民衆其實最在意的是有沒有電用、會不會停電?其次纔會考慮到環境保護的問題。當缺電的時候,誰會在乎電力的來源、會製造多少空污?看看臺灣實例,即可說明一切。臺灣缺電,臺中火力發電廠「火力全開」,帶給中部嚴重空污,但除了中部縣市政府與民衆不滿抱怨外,其他北、南和東部的縣市政府和民衆有共同聲援反對臺中火力發電廠超額發電嗎?全臺又有哪一區民衆願意配合限電,降低電力需求,讓臺中火力發電廠少發電?

民進黨政府向來以德國作爲「非核家園」學習的標竿,認爲臺灣可以效法德國核能淘汰政策和作法,成爲全球第二個廢核國家。然而以眼前這種缺乏專業和智慧的能源策略和執政能力,無疑是癡心妄想,根本無法達成。德國政府有本事淘汰核能,進入無核時代,前提是德國從來不曾發生過大規模停電。如果民進黨政府做不到,那麼就請停止續做非核家園的大夢,別再欺騙、拖累可憐的老百姓了。

(作者爲國立清華大學通識教育中心副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