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上第2暖年 今夏2667人熱傷害

今年6到8月全臺共有2667人次因熱傷害就醫,相較於去年同期的1846人次,成長逾4成。圖爲「黃埔建校100週年校慶」6月16日在高雄陸軍軍官學校舉行,1名國防大學的官校生中暑身體不適。(本報資料照片)

時序入秋,但全臺仍籠罩在高溫炎熱之下,今年1到8月平均氣溫,創下全臺73年以來史上第2暖。衛福部統計,今年夏季全臺就有高達2667人次,因爲熱傷害就醫,比去年同期增加4成;光是今年8月就有716人次,比去年同期高出6成。腎臟科醫師提醒,長時間暴露在戶外者都是高風險族羣,務必注意補水,肥胖、年長者、孕婦、嬰幼兒的身體調節能力較慢,也須留意熱傷害風險。

根據交通部中央氣象署統計,今年盛夏(7、8月)平均氣溫29.4度,大於1991至2020年氣候平均值的28.8度,是1951年以來第4暖。若以今年1至8月來看,平均氣溫24.8度,大於氣候平均值的24.0度,是1951年以來第2暖。

氣象署指出,反聖嬰現象有機會於秋季發展,水氣偏多,臺灣南部及東部有偏溼的特徵,氣溫正常至偏高、雨量正常至偏多,中南部10月逐漸進入枯水期。

衛福部統計,今年6到8月全臺共有2667人次因熱傷害就醫,相較於去年同期的1846人次,成長逾4成。以今年8月來說就有716人次,相較於去年8月的442人次,足足高出6成。

馬偕醫院腎臟科教授吳志仁指出,疾病症狀通常是循序漸進的,但熱傷害的疾病模式完全不同,就像是電燈的開關,到了一定程度就直接斷電,快得讓人措手不及,非常危險。

北市聯醫陽明院區腎臟內科主任謝至同表示,腎臟是負責維持人體液體平衡的器官,對極端高溫特別敏感,熱傷害還可能產生併發症橫紋肌溶解,若沒有及時治療,肌肉破壞得太嚴重,會導致腎臟機能損傷,甚至急性腎衰竭。

吳志仁指出,熱傷害的影響遍及全身器官,腎臟只是其中之一,更可怕的是心腦血管的傷害,可能讓患者走向死亡。若周遭有人發生熱傷害,務必想盡辦法讓皮膚表面降溫,無論是用電風扇、扇子,甚至潑水、撒冰塊等,都有助於減緩急性傷害。

謝至同提醒,戶外工作者、肥胖、年長者、孕婦、嬰幼兒面對高溫時,身體調節能力較慢,是熱傷害高風險族羣,要特別注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