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什麼執念?能讓毛主席唯一題詞的大詩人,用“自殺”了結餘生?

這句話大家都明白,但是也最難做到。生命中包含喜怒哀樂,人生不如意十有八九。

貧富差距的擴大在進一步加速社會矛盾的爆發,忍辱負重的活着可能是大多數人的選擇。我們“俗人”尚能如此,爲什麼文人自殺屢見不鮮。

比如《面朝大海,春暖花開》的作者海子,他寫的詩給人以希望,但是自己的內心卻是絕望,寫出這首驚世駭俗的作品兩個月後,他就臥軌自殺,結束了自己年輕的生命。

這種離開的方式讓世人震驚,同時也留下一些思考。

文人在做出自殺這個決定之前,心理經受過怎樣的思想鬥爭和煎熬,我們不得而知。但是確定的是,在離開的那一刻,他們特別的安詳和淡定。

一、“意外”離世

一九九六年的深冬,一件事情猶如驚雷在文學圈中炸響,用現在的話說,肯定可以排在熱搜榜的第一名。

被毛主席唯一題詞“詩志言”報告類文學大家徐遲,用自殺來結束傳奇的一生,這種離開的方式讓世人無法接受。

人們不禁要問,是什麼原因讓這位八十二歲耄耋老人,選擇這種極端方式結束自己的生命。

根據現場描述,徐遲除了臉部有輕微擦傷以外,面容安詳如同睡着一般。都說作家善於描寫人物內心,此時他卻把自殺前“波濤洶涌”內心“巧妙”地隱藏在“平靜”容顏下。

隨着時間流逝,徐遲自殺的原因撲朔迷離。外界不同的猜測,給徐遲的死,蒙上一層難以解釋 的“神秘色彩”。

這也許就是“中國報告文學巨匠”,留給後人最具神秘感的一篇“報告”。

古往今來,人類對未知事物的答案充滿好奇,關於徐遲爲何自殺也是衆說紛紜。

有人猜測是外界對於他的文學創作給予打壓,讓他無法安心創作。但是二十世紀八十年代的中國,已經沒有文化的束縛,在文藝創作領域百花齊放。徐遲受到創作的打壓,而自殺,這種理由顯然站不住腳。

有人注意到徐遲有兩段截然不同的婚姻,爲情自殺的觀點,得到大多數人認同。

二、愛情之路坎坷

在文學作品中,創作甜美的愛情故事,對於文人墨客來說信手拈來。但是徐遲的愛情故事並不是一帆風順,他超前的婚姻觀,卻是不被當時社會所接受。

十七歲時,徐遲情竇初開,內心第一次知道喜歡一個女生是什麼感覺,一段時間接觸後,徐遲大膽表白。

在當時通訊條件落後的情況下,他倆只能通過信件互訴衷腸,倆人的感情急劇升溫,看似甜蜜的背後也隱藏着隱患——缺乏直接溝通導致倆人分手。

愛情的“種子”沒有發芽就枯萎,初戀就這樣來也匆匆去也匆匆。

時光流逝,徐遲迴到家鄉任教。這一年,他喜歡上當地大戶人家的千金,並且展開愛情攻勢,帥氣的面容同樣打動小姐芳心,沒過多久他們戀愛了。

大戶人家自然有很多規矩,提親需要講究一些禮節,但是徐遲思想超前,他認爲婚姻大事,只要自己同意便可,無須徵得他人同意,便不把提親當作回事。

女方父親看徐遲這種態度,便以門不當戶不對爲理由,拒絕這門親事。

徐遲知道後有些許沮喪,但是他沒有灰心,他認爲只要女方同意,其他人做再多阻攔也是無用功。

於是他跑去詢問女方:“你的婚姻是自己做主還是你父母做主”,過了許久,女方說出八個字“婚姻大事父母做主”。

聽到回答的徐遲呆如木雞。沒過多久,這段感情也畫上休止符。

經過多次感情挫折,徐遲釋然了,他不再大膽表達自己的情感,而是把內心的激情釋放到他的文學創作中。

這一時期,由他創作的第一本詩集《二十歲人》出版,詩集展現二十歲的年輕人對於愛情迷戀嚮往,也是對愛情玩味和思考。

詩文是在給女孩的信中或愛情失戀的夜晚創作而成,詩中超前的愛情觀與當時社會對於愛情婚姻的觀點,形成強烈反差。

三、遲到的愛情終會來到

現實生活中,丘比特的愛情之箭,再次射中徐遲的心。

徐遲有記日記的習慣,他每天把自己內心“秘密”,記錄在這個“烏托邦”裡。愛情的種子也在這裡悄然發芽。

徐遲遇見了一個讓他心動的女孩,女孩名字叫做陳鬆。每天他都把對陳鬆的感情通過詩文“封印”在日記本中。

終於有一天,他再也無法壓制心中的情感,她找到陳鬆,並且勇敢向陳鬆表白。

面對眼前這個英俊帥氣的男孩,陳鬆心裡像揣着一隻小兔子七上八下跳個不停,她輕輕點了一下頭,說:“好”,徐遲聽到後高興的跳起來。

他們相戀了,每天約會是徐遲最開心的時刻,牽着愛人的手在操場散步,跟她說說發生的趣事,神仙的日子也不過如此。

兩人的感情迅速升溫,他親吻了她。

簡簡單單的一吻卻在徐遲心中留下永遠的位置。多年後徐達在自己的書中寫道:“我從沒有這樣激動的情緒,因爲我經歷了以前從未經歷過,從此以後再也未能經歷到的這樣的狂喜。人,一生只能吻一次。”

從徐遲文章的字裡行間,可以體會到徐遲對陳鬆的愛是徹底的,陳鬆已經完全佔據他的內心。

感情急劇升溫,談婚論嫁提上日程。女方家裡人對於他倆的婚姻態度,讓徐遲異常緊張,畢竟之前的感情“傷疤”,大多數都是在這一步產生的。

在拜訪女方父母之前,徐遲旁敲側擊地問陳鬆,“在婚姻的問題上,家裡的意見和你內心的想法誰比較重要?”

陳鬆微微一笑,說:“肯定是我自己的想法。”

聽了這句話,徐遲如釋重負,他夢寐以求的伴侶終於找見。

雙方父母如約見面,郎才女貌的二人得到雙方父母的認可,大家希望二人相親相愛,永結同心。

不多時他倆訂婚了。訂婚後的喜悅,每天洋溢在這對新人的臉龐,二人出雙入對,成爲他人眼中神仙眷侶。

經過愛情的蜜月期,上天似乎要“考驗”一下他倆忠貞不渝的愛情,於是婚姻危機也接踵而至。

男人喜歡新鮮感,喜新厭舊是一種生理本能。

徐遲不僅才華橫溢,而且長相英俊,自然周圍愛慕者不在少數。有些大膽的仰慕者會主動出擊,一來二去,徐遲在動心娛目中迷失自己。

幸虧身邊益友的及時提醒,徐遲纔沒有鑄成“大錯”。

四、五十載相濡以沫

經過了愛情的“考驗”,一九三七年元旦,徐遲和陳鬆終於步入婚姻的殿堂,俗話說“婚姻是愛情的墳墓”,但是這句話似乎在他倆的婚姻中失去“法力”。

婚後倆人相濡以沫,共同度過了五十個春秋,人們不禁好奇,倆人的愛情保鮮劑是什麼,似乎“新鮮感”和“文字”成爲他們婚姻保持的“秘方”。

詩人的世界永遠不會缺乏浪漫。徐遲也亦如此,時不時地會製造一些小浪漫,爲倆人平淡的婚姻加入一把“助燃劑”,讓生活平靜中帶着激情。

徐遲文學作品中也不時會出現妻子的“身影”,以他和陳鬆爲原型的長篇自傳體小說《江南》,他把對妻子的愛全部融入到作品之中,讓動人的愛情故事永遠流傳下去。

上天是自私的,它“妒忌”長相廝守的愛情。一九八四年十一月,徐遲正在美國進行學術訪問,突然接到國內通知說,陳鬆確診癌症,現在住院治療。

這個消息猶如晴天霹靂,讓徐遲有些六神無主,甚至連行李都忘記收拾,就匆匆乘坐飛機趕回中國。

回到中國,徐遲看見陳鬆,她早已沒有往日精神煥發,臉色蒼白,有些許憔悴。陳鬆怕徐遲擔心,捋了捋花白的頭髮,把自己最好的一面展現在愛人面前。徐遲強忍着淚水打趣地說,這下你可以好好休息一段時間,辛苦一輩子,讓我來照顧你。

到了晚上,徐遲背地裡偷偷抹眼淚,在血雨腥風的年代,沒有讓這個漢子掉一滴眼淚,此時的淚水卻像斷了線的珠子從臉上滾落下來。他不知道離開陪伴自己半輩子的女人,自己該怎樣生活。

病魔最終還是沒有放過陳鬆,擴散到全身的癌細胞奪走她的生命,

徐遲心中那個讓他怦然心動的女孩走了,同時帶走的還有他倆至死不渝的愛情。

從字裡行間可以體會到他對愛妻的思念,對離開愛妻後內心的無助。

五、“美麗”的愛情來敲門

徐遲獨居生活八年,他通過寫作文章來豐富自己晚年生活。對於七十五歲的徐遲來說人生可能就這樣平淡地走完。

誰知愛情再次降臨,“夕陽紅”的婚姻是他沒有想到的,但也許這就是命中註定。

在一次中國作協舉行的座談會上,徐遲和陳彬彬相識,之後陳彬彬找各種理由接近徐遲。徐遲內心愛情之火再次被點燃,一來二去,徐遲也打開塵封八年的心,接受了陳彬彬的愛,兩人開始交往。

對於徐遲這場“黃昏”戀,外界普遍是不看好的。陳彬彬這個女人頗有些來頭,不僅是大學教授,而且小女兒是著名影星百靈,她之前有過幾段婚姻,最近的一次是在和徐遲交往時離婚。

她的前夫是文藝報的副編輯,他們九一年結婚到九二年離婚,這段婚姻僅僅維持一年。

一九九二年夏天,徐遲和陳彬彬在武漢喜結良緣。這段黃昏戀的婚姻本該是落日餘暉的美好,出乎預料的是,卻變成徐遲晚年生活噩夢的開始。

六、婚後生活如同噩夢

徐遲晚年想安靜的寫作,減少一些人情世故,多創作一些作品,留給後人。

陳彬彬卻背道而馳,她是喜歡出風頭的女人,凡是有作家的聚會,她總要拉着徐遲去參加,她知道只要徐遲到場就免不了記者的採訪,這樣她就可以在記者面前展示自己。

一次徐遲受邀參加詩歌朗誦活動,朗讀者皆爲詩詞大家,陳彬彬以徐遲夫人的身份陪同參加,她卻突發奇想要上臺演講,舉辦方和與會者都不同意。

於是她讓徐遲去說情,聽說不讓上臺,陳彬彬竟然當衆撒賴放潑,弄得徐遲進退兩難。

人們不禁要問,爲什麼她和前夫結婚僅一年就離婚,轉身投入徐遲的懷抱?這一系列做法,可以說是司馬昭之心路人皆知,答案是,徐遲可以帶給她更多物質和精神層面的享受。

徐遲對待這場婚姻是認真的,他想用不多的餘生去疼愛這個女人,反觀陳彬彬,她從一開始接觸徐遲就是帶有目的性。

兩個婚姻觀完全不同的人,彼此不願爲對方改變,當激情褪去後,分手也就在所難免。這段婚姻僅僅維持兩年,一九九四年他們辦理離婚,結束這段“荒誕”的姻緣。

失去愛妻的悲痛,加之晚年婚姻的不如意,對徐遲作出自殺的決定有一定影響。

但是這些影響不足以擊垮這位經歷過風風雨雨的作家。他的人生遇到過各種挑戰。

在特殊時期,他讓毛主席給予詩人以指示,“我們這個時代的詩人應該怎樣來創作?”毛主席親筆題詞:“詩言志”,意爲寫詩就是要寫出自己的胸懷和情操,言人民之志。簡單的三個字,卻成爲中國詩人創作的“燈塔”。

當社會需要鼓勵科學家踏實做學問的時候,徐遲再次站了出來,創作出膾炙人口的《哥德巴赫猜想》等報告文學,這些先進思想的報告文學,爲中國“黑暗”的學術氛圍點亮希望。

抗美援朝期間,他遠赴戰場,在美軍槍林彈雨的攻擊下,不屈不撓,浴血奮戰,爲的是把戰爭的殘酷通過文字告訴大家。和平年代他卻失去活下去的希望。到底發生什麼問題,導致悲劇的發生,徐遲先生這一跳,獲得肉體的解脫,也把這個問題留給後人。

徐遲先生本可以“體面”的離開,他卻選擇這種最殘忍的方式告別我們,他不想把自己內心痛苦展示給世人,自己選擇認爲最合適方式,逃離這個他不再依戀的世界,去和她的愛人相聚,回到“最初”的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