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無前例的換家戰術:面對蘇聯核威脅,毛主席的計謀讓美蘇傻眼

1945年,第二次世界大戰接近尾聲,日本偷渡太平洋對美軍基地珍珠港發起突然襲擊。

美國人惱羞成怒,將兩顆原子彈投到了日本上空,將廣島炸成一片焦土。

巨大的蘑菇雲至今仍是日本的夢魘,日本也成爲迄今爲止,地球上唯一一個遭受過核打擊的國家。

但鮮爲人知的是,僅僅20年後,中國也面臨了同樣嚴峻的核威脅,而且威脅我們的人,還是曾經的“老大哥”——蘇聯。

當蘇聯人放出狠話,要用四千顆核彈頭炸平中國的時候,毛主席泰山崩於前而面不改色,提出一招史無前例的“換家戰術”,讓蘇聯人頓時傻眼,再也不敢打中國的主意,同時也給美國人提了個醒。

那麼,曾經的盟友爲什麼、要對我們反目成仇刀劍相逼?毛主席的“換家戰術”具體是指什麼呢?

二戰結束以後,全世界進入冷戰時期,逐漸形成以美蘇爭霸爲核心的兩極格局。

美國人在廣島投下兩顆原子彈,炸碎了日本稱霸世界的野心,也炸得其他各國心頭一震,一舉奠定了此後半個多世紀的霸主形象。

蘇聯一看這不行,自己世界第一的位置、絕不能被美國頂替,因而加快了在亞洲的結盟運動,並且時刻盤算着,什麼時候自己也要用一次核武器,在全世界面前秀一把肌肉。

雖然新中國剛剛成立的時候,中蘇關係度過了一段蜜月期,蘇聯給我們提供核工業援助,還有在朝鮮戰場的暗中支持。

但是隨着斯大林去世、赫魯曉夫上臺,中蘇關係開始急劇惡化,蘇聯不僅違背承諾,撤走了所有的核武專家和軍事資料,還積極拉攏印度、越南等國,欲對中國形成戰略包圍,從而達到控制整個東南亞的目的。

1964年,蘇聯甚至直接動起手來,在領土爭議的事情上大做文章,在中蘇邊境上刻意製造摩擦,用軍艦裝甲車攻擊手無寸鐵的當地漁民。

短短五年,東北邊境就發生了大大小小的衝突四千多起。

直到1969年珍寶島事件爆發,兩國矛盾徹底激化,從此走向老死不相往來的地步。

1969年3月,中國邊防官兵在珍寶島一帶正常巡邏時,與一夥蘇聯士兵狹路相逢。

他們無視解放軍一再警告,強行登陸中國固有領土珍寶島,還出動裝甲車想要把我軍包圍起來。

面對蘇聯的侵略行徑,解放軍忍無可忍,爲了捍衛國家主權和尊嚴,只能選擇發起自衛反擊,珍寶島戰役歷時15天,我軍陣亡71人,蘇軍陣亡230餘人,最終蘇軍被迫撤離了珍寶島。

正當國內民衆歡呼雀躍之時,不料蘇聯人卻賊心不死,他們本想借此戰立威,好讓其他亞洲國家臣服於他,沒想到卻敗在了一個一窮二白的中國手裡,傳出去還不讓人笑掉大牙,所以他們不願就這樣輕易地善罷甘休,很快集結了百萬大軍捲土重來。

1969年8月,蘇軍114萬大軍部署到中蘇邊境,其中還包括33個導彈基地、3400架戰鬥機,以及800餘艘艦艇,大有跟中國決一死戰的架勢。

他們把中國視爲“假想敵”,在珍寶島附近海域舉行大規模軍事演習,以國防部長格列奇科爲首的強硬派還放出狠話,要對中國全境實施“外科手術式”的核打擊,從而“一勞永逸地消除中國威脅”,這一言論甚至得到了、蘇聯領導人勃列日涅夫的支持。

眼看中國就要淪爲第二個廣島,九百六十多萬平方公里的土地,馬上就要被炸成一片焦土,國內人心惶惶人人自危,西方國家則是看熱鬧不嫌事大,在新聞媒體上議論紛紛。

危急存亡的緊要關頭,偉大領袖毛主席以非凡的戰略眼光,不慌不忙地提出一個絕妙的“換家戰術”,三言兩語就點破了蘇聯人的用心,化解了一場迫在眉睫的大災難。

那麼,這個所謂的“換家戰術”究竟是什麼?蘇聯人最終爲何放棄了對中國使用核武的陰謀?

毫不誇張地說,1969年,是新中國距離核戰爭最近的一次。

雖然現在中美關係不怎麼樣,但當時我們能夠成功解除來自蘇聯的核威脅,還有美國人的一份功勞。

當時美蘇兩個超級大國冷戰正酣,彼此之間明戰暗戰、間諜戰輿論戰錯綜複雜,逐漸形成了一種不成文的約定,就是說如果其中一國,要對第三方國家發動戰爭,必須先照會對方一聲。

更何況動用核武非同小可,所以8月20號蘇聯真正準備動手之前,還是派駐美大使到白宮打了一聲招呼。

當時的美國總統是尼克松,當他聽到蘇聯人的計劃時吃了一驚,看來蘇聯這次是想動真格的。

蘇聯事先通知美國主要有兩個目的,其一是希望一旦中蘇開戰,美國人能保持中立,不要趁火打劫;其二因爲美國此前有使用原子彈的先例,所以蘇聯也希望能獲得他們的支持。

但他們怎麼也沒有想到,自己的如意算盤竟然落空了。

雖然當時中美還沒有正式建交,但對美國人來說,他們最不想看到的,就是蘇聯在亞洲一家獨大,一個強盛的中國可以很好地牽制蘇聯,一旦中國被蘇聯打垮了,蘇聯的勢力必將大漲,美國就會在冷戰中處於不利地位。

此外,亞太地區還有美軍幾十個海外基地,上面還駐紮着25萬美軍,一旦核武器投到中國,巨大的核污染迅速擴散,整個亞太都不能住人,那他美國控制亞太的全球戰略也就結束了。

所以想來想去,尼克松覺得在這件事情上,美國佔不到任何便宜,任蘇聯大使說破大天,還是沒有點這個頭。

等大使前腳剛走,尼克松就立馬找到美國一家不太顯眼的報紙,叫《華盛頓明星報》,叫他們在頭版頭條,把蘇聯的陰謀報道出來,等於變相地給中國通風報信,讓咱們提前做好準備。

第二天一大早,一條爆炸性新聞迅速傳遍全球引起轟動,說蘇聯準備對中國動用核武,而且會重點打擊酒泉、西昌、北京、長春、這些重要的軍工城市。

蘇聯領導人看到這篇報道,氣得吹鬍子瞪眼,自己還沒動手,司馬昭之心就已經路人皆知了,但是又拿美國無可奈何。

中國中央軍委也高度重視,宣佈全國立即進入一級戰備狀態,並召開全體會議討論,該如何應對蘇聯的核威懾。

大部分領導人都是硬骨頭,寧爲玉碎不爲瓦全,說蘇聯要動核武,那我們也動核武,雖然他們有四千多顆核彈頭,我們只有兩三百顆,但是可以一邊打一邊造,大不了拼個兩敗俱傷同歸於盡。

最後輪到毛主席拍板了,他揹着手站在窗邊沉思良久,所有人都屏息凝神,靜靜等待着主席的指示。終於,毛主席開口表態,反對向蘇聯發射核武器。衆人大惑不解,一向雄才大略的偉人,這次難道是怕了,要向蘇聯低頭了嗎?

面對實力強過自己的對手,一般人只知道憑着血氣之勇,跟對方血拼玉碎。

但偉人考慮的並不只有這些,他心中最在乎的永遠只有人民。

早在朝鮮戰爭期間,毛主席受斯大林邀請、赴蘇聯訪問的時候,就通過錄像帶見識過廣島原子彈的威力。

他深深明白,一旦這種恐怖的武器投到中國的土地上,不僅大片國土化作不毛之地,辛辛苦苦建立起來的工業體系全面癱瘓,廣大老百姓也會失去家園,陷入流離失所無家可歸的境地,這是毛主席決不允許出現的情況。

所以他思來想去,想出了一個絕妙的主意,那就是跟蘇聯“換家”!哪怕蘇聯人的核武器再多,就算他們把原子彈投到世界上所有的國家,但有一個地方卻是絕對安全的,那就是蘇聯自己的國土。

如果蘇聯真的要對我們用核武器,把我們的土地污染了,那我們就全民涌到蘇聯去,用人民的力量解放全蘇聯,讓他們從此陷入人民戰爭的浪潮中,永遠不得安生。

此言一出,在場衆位軍委領導驚訝不已,但轉念一想又覺得確實可行。

後來,毛主席的這項“換家戰術”傳到蘇聯領導人耳朵裡,勃列日涅夫大驚失色,心底不由自主地流露出對毛主席的敬佩,因爲這項戰術可謂打蛇打七寸,不偏不倚地擊中了蘇聯的軟肋。

蘇聯高層經過沙盤推演,也驗證了這項戰術的可行性,如果中國人真的全部衝進蘇聯的話,以他們的實力是絕對無法應付的,所以最終無奈放棄了動用核武的計劃。

偉人面對實力懸殊的敵人,沒有慌亂沒有妥協,時刻保持冷靜的頭腦,僅用一句話就化解了對手、泰山壓頂的恐怖威脅,再一次拯救中國人民於水火之中。

那麼問題來了,中國兩三百枚核彈頭造出來,不用來反擊蘇聯,又該用到什麼地方呢,總不能留着當擺設吧?毛主席露出神秘的微笑,接下來說的話更讓人驚掉下巴。

他說:“當然不能留着當擺設,到時候我們就把這些核彈頭,全部發射到太平洋上的美軍基地!”

美國人給我們報了信,我們還要去打他們?這是什麼邏輯?衆人苦思冥想,方纔明白偉人的用意。

面對突如其來的核威懾,我們很容易把注意力全部放在自己身上,陷入思維僵化的死衚衕。

但偉大領袖毛主席高瞻遠矚,一隻眼睛始終盯着天下大勢,所謂知己知彼百戰不殆,這個道理主席是再明白不過了。

對於冷戰正酣的美蘇來說,不論是中國、越南還是歐洲國家,都是他們眼中的棋子罷了,他們最想要的,是通過核威懾展示實力,進而在兩極爭霸過程中佔得先機。

蘇聯人犯糊塗,要對鄰國用核武器,美國人絕不會坐在一旁看着,他們必然會趁機取利對蘇用兵,坐收漁翁之利。

只要蘇聯人把原子彈扔下來,我們就把原子彈扔到美軍基地去,然後馬上放棄國土涌入蘇聯,坐看他們相爭相鬥。

到時候美蘇兩國都將遭受重創,世界上也就不會再有什麼霸權國家了。

這個戰術聽上去過於瘋狂,一般人聽了絕對不會相信。

但如果是中國人民的領袖毛主席提出來,那就由不得美蘇不信。

很快,周總理就將這次會議的決定,通過電文發給兩國元首,美蘇領導人看完以後全都傻眼了。

蘇聯人顧忌美國態度,不得不在覈計劃的問題上謹慎再三;美國人更不願引火燒身,他們只能想盡辦法阻止蘇聯亂來。

因爲美蘇心裡都很清楚,毛主席向來說一不二,一旦把中國逼急了,這個看似瘋狂的“換家戰術”,也不是沒有成真的可能,那樣的代價他們誰也承擔不起。

毛主席的謀略很快奏效,美軍終於掏出底牌。

1962年古巴導彈危機爆發,美軍破譯了蘇聯的電報密碼,立即將幾千枚核彈頭對準蘇聯本土,一旦蘇聯對中國動手,他們的134個大型城市、交通樞紐還有軍事基地,都會在頃刻間煙消雲散。

另一方面,毛主席也高屋建瓴,在國內提出了九字備戰方針,“深挖洞、廣積糧、不稱霸”,把所有的軍工企業搬進深山老林,讓蘇聯的核彈頭失去準星,就算開戰也可以保存有生力量,待時機成熟再發起反擊。

至此,蘇聯再也沒有了對中國動用核武器的膽量,迫不得已放棄了這項計劃。

更重要的是,經過這輪較量,他們深刻領悟到毛主席四兩撥千斤的手段,也認清了新中國今非昔比的實力,從此再也不敢打中國的主意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