實現低碳家園 水保局花蓮推廣綠能發電7社區收穫多

花蓮吉安鄉南華村使用農田水圳實驗微水力發電,可供農場溫室及食農教室用電等。(民衆提供)

水保局花蓮分局邀「水保農村再生社區」代表,參訪南華社區的農場發電設備,分享經驗。(民衆提供)

打造低碳家園,在臺電協助、水土保持局花蓮分局輔導下,花蓮有7個「水保農村再生社區」,透過農田水圳發展微水力綠能發電,運用在食農、綠能教育、社區照明、公益防災電能等;社區利用微小電力錄下狗吠聲,透過設定時間播放出來,達到採收期驅趕動物,成效不錯,收到意外效果。

水力發電具有零污染、零排碳、源源不絕優勢。花蓮吉安鄉南華村從2014年開始,在農委會水保局花蓮分局支持下,運用農田水圳微水力發電實驗,臺電專家協助,將「川流式水輪機」架設於農場旁的水圳,運用UPS-不斷電系統、電瓶,將微電供應農場溫室、食農教室用電等。

現在已有南華社區、干城社區、復興部落、富興社區、大富社區、馬佛社區、太巴塱社區,發展微水力或太陽能等7個社區,運用綠能,成爲「水保農村再生社區」。

水保局花蓮分局邀請各社區代表,參訪南華社區的農場發電設備,分享經驗。大富社區陳月琴老師說,微水力發電規畫用燈飾成爲地景藝術;太巴塱社區協會理事長蕭明山和馬佛社區張秀真老師都打算以綠能設備,來驅趕危害農作的野生動物。

蕭明山進一步說,農地面積大、靠山邊,常有野豬、猴子、山羌、白鼻心、鼠類等,啃咬農民種的咖啡樹、柚子、箭竹、稻子等作物,用拉綵帶、稻草人方式嚇阻,效果有限,用圍網又太浪費本,農民只能早出晚歸巡視,耗費大量心力與體力。

蕭明山說,可利用太陽能儲存微電力,先用錄下狗叫聲或其他動物的聲音,再播放出來,或是不定期閃光驅趕動物,特別在採收期播放,不但能節省農民成本,也不用設陷阱傷害動物,還能將污染降到最低。透過社區綠能微發電交流,可互相借鏡,交換創意激發更多想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