試驗航天器着陸 往返太空更加便捷
熱門話題
新華社報導,大陸在酒泉衛星發射中心成功發射的可重複使用試驗航天器,於2023年12月14日發射,在軌飛行268天后,於9月6日成功返回預定着陸場。此次試驗圓滿成功,證明像是美國太空梭的中國可重複使用航天器技術,漸趨成熟,後續可爲和平利用太空提供更加便捷、廉價的往返方式。
新華社此前報導,2023年12月14日,中國在酒泉衛星發射中心,運用長征二號F運載火箭,成功發射一型可重複使用的試驗航天器。
試驗航天器在軌道運行一段時間後,返回大陸國內預定着陸場,其間將按計劃開展可重複使用技術驗證及太空科學實驗,爲和平利用太空提供技術支撐。
大陸可重複使用試驗航天器在2020年9月4日首飛,在軌飛行2天,成功返回預定着陸場。2022年8月5日第二次發射,在軌飛行276天,返回預定着陸場。
此次發射後在軌飛行268天成功着陸,較上次在軌飛行276天爲少。但官媒新華社形容技術「漸趨成熟」,顯示相關科學技術已獲相當突破而適時公佈。
澎湃新聞此前報導,2020年5月間,大陸新一代載人太空船試驗船發射成功,可重複使用達到國際先進水準。
可重複使用載人太空船是指在執行了一次任務後,只需要通過簡單的測試和維護,就可以快速投入下一次任務的太空船。相比一次性載人太空船,可重複使用載人太空船不僅可降低單次任務的成本,還可以大幅縮短任務的準備時間,提高航太發射頻次。不少航太大國研製的新一代載人太空船都注重採用可重複使用技術。
爲了降低進入太空的成本,大陸新一代載人太空船的返回艙被航太工程師設計成可重複使用,如星敏感器、電腦等一些高價值設備,經優化設計由服務艙調整至返回艙安裝,這樣就可以隨返回艙返回後進行回收利用。在返回艙外包覆大陸自主研製的新型輕質防熱結構,執行完任務後只需更換輕質防熱結構,經過規範嚴格的檢測,就可以再次執行載人航太飛行任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