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麼是雅安?
什麼是雅安?
文/李忠東 圖/李依凡
雅安是我出生的地方
那裡棲息着我的全部童年
但雅安是什麼?
作爲一個地地道道的雅安人
卻很少去思考這個問題
很多地方都習慣以“名片”來概括其顯著特點
這些“名片”後來變成這個地方的識別碼
雅安歷來有“三雅”的說法
雅雨的潤、雅女的美、雅魚的味
曾經就是雅安的識別碼
雅安人也樂此不疲地宣傳“三雅文化”
但它們真的能代表真實的雅安嗎?
邊緣與過渡
打開衛星影像圖,我們發現雅安所處的位置多少顯得有點“難以言狀”。
它處於我國最高一級地貌單元青藏高原與第二級地貌單元四川盆地的陡跌轉換地段,跨越了四川盆地和青藏高原兩大地貌區。
她的西邊和北面,屬於青藏高原橫斷山東部的邛崍山脈,山勢遼闊、羣山環峙、雪峰簇擁,青衣江縱貫其間。
▲雅安位於地理交匯處,地貌、氣候多元。攝影/李忠東
她的南面是橫斷山的另一條山脈,大雪山的南延部分。大相嶺、小相嶺南北相間,大渡河如巨斧將山體劈開,以磅礴之勢切割出一段絕世奇峽,然後向東進入四川盆地。
而 東部 ,則 是 四川 盆地 西 緣的中低山 丘 陵區 ,發 育 臺狀丘陵和淺丘平壩,其 間 山地起伏、谷盆相嵌、茶 壟 縱橫。
▲茶山。攝影/彭忠
“邊緣”與“過渡”是雅安自然地理的兩個關鍵詞。
譬如,這裡既是青藏高原的東部邊緣,又是四川盆地的西部邊緣,自然又是這兩種地貌的過渡帶。
再 譬如 ,這 裡既是漢 民族 文化 向 西延伸的邊緣 ,又 是藏彝 文化向 東拓展的邊緣 ,自然 又是 多 種 文化 交匯 融合 的 區域 ;
又 譬如 ,這 裡既是 現代中心城市和原始自然生態區邊 緣 ,又 是它們之間的 結合過 渡 地帶。
既是古南方絲綢之路的門戶,茶馬古道的起點,又是這些古道的終點,因爲任何商貿古道都是雙向的,茶絹從這裡出發,西域和南亞的奇貨也會到達這裡。
邊地與中心
雅安曾經是邊遠之地,漢以來稱爲“西南笮都夷地、旄牛徼外”,也就是《史記》、《漢書》中所記“此皆巴蜀西南外蠻夷也”。
唐、宋時期爲中原王朝與“南詔國”“大理國”的邊境。宋代有宋太祖玉斧劃河“南抵夷獠,西拒吐蕃”之說,大渡河以南,爲大理國,邛崍山脈以西爲吐蕃,因而雅安曾經與“多國”交界。
雅安,不僅是邊疆之地,而且還是著名的流放地。秦滅蜀後,將內地大量的罪犯和平民遷入蜀地,其中雅安便爲重要的遷入地域。
在西安漢城遺址中,出土了大量的嚴道封泥,有學者據此認爲嚴道極有可能是西漢時期的流放之地。
據記載,淮南厲王劉長、西漢樑王彭越、蜀漢大臣楊儀等曾流放雅安。也許正是因爲,大量貴族、高官流放於此,反而給邊地雅安帶了先進的文化,催生這裡輝煌的漢文化。
地貌類型複雜多樣,地形起伏多變。 多山地,多峽谷,縱橫江湖,快意山水。
青 衣 江、大 渡 河在此分水,然後各自向東,日夜奔流,於 樂山 大 佛腳下相會 於岷 江 。
漢 文化 在這裡發展、演進,然後越過山水阻隔,沿 着南絲之路 映耀 南亞 。
多民族的南北遷徙、東部和西部文化的融合也同樣發生在這裡。
這就是雅安!
壯曲與悲歌
山水崎嶇,古道漫漫
雅安山水,其名聲雖不顯,但也並非沒有知音,明代大才子楊升庵便是雅安的知音。
他形容雅安“天設地生,勝似蓬壺仙境。”並且還發出“吾平生奇見,無出於四川雅州。”的讚歎。
雅安90%以上爲山地,平壩僅佔6%。山脈總體屬邛崍山脈和大雪山脈,最高點爲西南緣的神仙樑子,主峰海拔5793米,最低點在草壩青衣江出境處海拔515.97米,之間高差居然在5000米以上,地勢之“坎坷”,由此可見。
由於地質結構複雜,地貌懸殊多樣,峽谷密集深邃。雅安,尤其是雅安西部實際成爲四川盆地西緣的巨大屏障。
我們縱觀雅安重要文化地理的形成,無不基於對這個屏障的突圍和抗爭。無論是秦滅蜀之前林立的方國,還是後來統治這裡的中央王朝,要想擺脫原有生存環境的束縛,拓展生存空間,勢必要突破自然地理障礙,山脈和河流便是最需要突破的對象。
而雅安的大相嶺、夾金山、二郎山、大渡河恐怕就是天府之國邁向青藏高原、雲貴高原的第一道屏障。
雅安不同歷史時期形成的犛牛道、靈關道、蜀身毒道、陽江山道、始陽道、南絲古道以及後來的茶馬古道無不如此。
著名的何君閣道碑“蜀郡大守平陵何君,遣掾臨邛舒鮪,將徒治道,造尊楗閣”記載的正是南絲之路上的一次修路歷程。
▲何君閣道碑拓片。
就算是到了近現代,要想突破這個屏障也實屬不易。抗戰時期修建的樂西公路、建國初期修建川藏公路、三線建設時期修建成昆鐵路都曾在這裡付出極大代價。
正因爲此,這裡也孕育了無數的英雄悲歌。
在歷史上,石達開的義軍和中央紅軍都曾經陳兵大渡河的安順場,不能不面對“渡則活,不渡則亡”的困局。結果石達開兵敗大渡河,安順場成爲“翼王悲劇地”。
而紅軍卻在上游的瀘定橋苦渡而活,安順場成爲“紅軍勝利場”。相隔27年的兩次遭遇,困境相似,卻一敗一勝,結果迥然。
▲川藏公路上飛仙關橋,是川藏公路上的第一座公路橋,在川藏公路的發展史上有着重大的歷史意義。攝影/李依凡
大渡河與青衣江
“兩河”文化
構成雅安的河流主要爲北部的青衣江和南部的大渡河,它們以大相嶺爲分水嶺形成性格完全不同的兩大水系。
青衣江,發源於邛崍山脈巴朗山與夾金山之間的蜀西營,縱貫雅安北部,對雅安地脈文化的形成影響深遠。
而大渡河發源於青海阿尼瑪卿山脈,由北向南於石棉流入雅安境內。大渡河行至雅安境內之時,突然90度轉向,以磅礴之勢向東切開大相嶺,留下一條長達26公里的曠世大峽谷,由於其連續完整的峽谷長度和險峻壯麗程度世所罕見,2005年,被《中國國家地理》評爲“中國十大最美峽谷”之一。
雅安的這兩條江河,青衣江溫婉柔情,像長江。而大渡河,激情澎湃,若黃河。
兩條河以大相嶺爲界,形成截然不同的兩個文化體系。這一點也極像長江和黃河。假如說雅安也有兩河文明的話,這兩個文明體系長期各自發展,互不統屬。
雅安的文明首先發端於大渡河畔的富林地區,這裡發現的數千件舊石器是中國舊石器時代的重要遺址,也是華南地區第一個舊石器時代的文化遺址。
隨後又在附近的獅子山、麥坪等地發現大量新石器遺蹟。由此證明,富林人是雅安現在有證可查的在雅安活動最早的人類,而且這裡的文明延續時間非常之長。
▲省級非遺爾蘇人環山雞節上的表演。攝影/李依凡
其實,大渡河在歷史上就是北方部族向南遷徙的通道。生活在青海等地的“古羌人”、“西羌”在戰爭中不斷南遷,逐漸與峽谷中原住民融合,形成新的族羣,同時也形成一條特殊的民族走廊,這便是著名的“藏彝走廊”。
大渡河在雅安境內的石棉突然向東切開大相嶺,然後橫向連通岷江和成都平原,實現了西南夷地多部族文化與古蜀文明、華夏文化的對接,扮演了東西部文化融合第一大通道的重要角色。
有學者將雅安的大渡河文化稱之爲“黎”文化區。“黎”字來源於南北朝時期開始在這裡所置的“黎州”。
黎州在唐時轄大渡河兩岸三縣十一城,領五十五羈縻州,爲劍南西部邊防要地,治所就是在漢源。
“黎”文化區以富林文化(舊石器時代)爲其歷史文化的代表,以藏、彝等少數民族文化爲其傳統文化。
與大渡河文化區不同,青衣江流域開發相對較晚,但後來居上。
公元前816年羌人沿青衣江而來,建立青衣羌國,這裡成爲青衣羌國故地。戰國時期立嚴道縣,西漢改置沈黎郡。
之後沈黎郡、漢嘉郡、蒙山郡時分時合,直到隋唐置雅州,雅安(州)之名及轄地才逐漸形成。
青衣江文化區,以漢文化最值得說道。
青衣江流域是漢文化保存最完好的地區之一。目前雅安共出土瑞獸13具,佔全國總數的一半以上,是漢朝瑞獸保存最多最完整的地方。
作爲古中國獨有的建築形式,漢闕既是古建築珍品,又是古代雕刻藝術的瑰寶,這種建築在全國僅存不多,但雅安就有高頤闕和樊敏闕兩座。
實際上在漢武帝時期,在雅安設置西部都尉,便有南、北兩個治所。南以犛牛(漢源)爲中心,管理徼外羌人。北以青衣(蘆山)爲中心爲,主要管理漢人。
由此說明從那時起,兩地的政治和文化已經出現分野,需要分治。但“黎雅”二州,既相對獨立,又常常不可分割。
古人還常常將大渡河和青衣江混淆,大渡河古稱沫水,而青衣江也有沫水之稱,大渡河又常被稱爲青衣江,所以在古代沫水、青衣水、大渡水,常常是大渡河和青衣江共同的稱呼。
有趣的是,大渡河流域和青衣江流域以大相嶺爲界,自然地理則完全不同,彷彿相隔甚遠的兩個世界。
大相嶺以南,沿大渡河海拔1500米以下,由於橫向“V”型氣流下沉,氣流壓縮升溫產生焚風作用,明顯具有乾熱河谷的特點。
受此影響,富林、九襄等谷地,氣溫偏高,降雨偏少,日照長、蒸發量大,植被類型具有明顯的“熱”特徵,成爲遠近聞名的“花果之鄉”。
此外漢源花椒栽種,可上溯至漢武帝元鼎六年(公元前111年),以其“千年貢椒”而享譽全國。
而大相嶺以北,則氣候溼潤,多雨,多雲霧,有天漏之稱,成爲生態環境最好、生物多樣性最突出區域以及最好的茶葉產地。
昨夜的雨都滋潤了誰?
在自然科學界,“華西雨屏”是一個頗具神秘色彩的概念,這個名詞常常在植物學者的報告和論文看到,但卻很少出現在地理學者的文章。
2015年,筆者陪《中國國家地理》總編單之薔考察峨眉山時,面對車窗外接天連日的細雨,我們曾經反覆討論過這種問題,但始終不得其解。
綜合資料和文獻,華西雨屏主要位於四川盆地的西緣,北起於平武,南至於雷波縣,東西寬50-70公里,南北長400-450公里,總體呈微微向西突起的狹長弧形條帶,總面積2.5萬平方公里。
▲雅安常常雲霧飄渺,多雨溼瀾。攝影/李國斌
這一區域因青藏高原的阻擋,西部、西北部乾燥氣流不易入侵,而利於截迎東南暖溼氣流,從而成爲我國內陸地區降水最豐沛的區域。
雅安是華西雨屏的中心區域,年降水日數多達263.5天,年降水量達1700毫米,而中高山區降水可一步達到2000-2400毫米/年。雅安因此有“雅州天漏”、“雨城”之譽。
走進雨城,整個城市沐浴在千絲萬縷,五顏六色的雨傘花一般綻放在溼漉漉的街道,讓你感覺是在夢裡。
多雨給雅安帶來了諸多變化,可以說成爲雅安人文地理形成的關鍵。在代表雅安傳統的“三雅”中,雅雨是其他“兩雅”的基礎。
因爲多雨而溼潤形成的良好生態,對水質、水溫、溶氧要求極高的雅魚(丙穴魚、嘉魚,學名齊口裂腹魚)才能得以在周公河、青衣江中生長。
▲砂鍋雅魚是雅安的一道傳統名菜,不過現在食用的是人工養殖的雅魚。攝影/李依凡
雨城溫潤潮溼氣候的天然保溼加上多民族血統混染的基因,也纔有雅女的窈窕身材和白晢皮膚。
而氣候也是雅安山地生態系統形成的關鍵,這裡不但自然風景優美,還孕育了豐富的植被類型和動植物種羣,擁有野生動物470餘種、野生鳥類330餘種、植物3000餘種,棲息着大熊貓、小熊貓、金絲猴、白脣鹿、羚羊等珍稀野動物,擁有珙桐、連香樹等數十種珍稀瀕危植物,稱爲“天然的生物基因庫”與“動植物博物館”。
雅安還是生物學界重要的動植物模式標本誕生地。據不完全統計,19世紀後葉以來,在夾金山地區發現的新種和亞種中高等植物就有105種,以寶興命名的高等植物有39種,以天全命名的有1種。
尤其是獨特的生態環境也爲大熊貓提供了最佳的棲息環境,我國60-70%的大熊貓分佈在本區。
▲滎經縣發現的10萬畝野生珙桐。攝影/李依凡
雅安是全球第一隻大熊貓的發現地,這得感謝夾金山下鄧池溝教堂法國神父吉恩·皮埃爾·阿曼德·戴維的“不務正業”。他除了是神父而外,同時也是動植物學家,法國社會科學院院士。
1869年3月的一天,戴維在鄧池溝山林人家中驚奇地見到一種奇特的黑白熊皮。憑着他的生物知識,他斷定會成爲科學上一個有趣的新種,通過獵人收集到的標本,後來經巴黎國家博物館米甘勒·愛德華正式定名爲“大熊貓”。
▲第一隻被偷到西方的大熊貓蘇琳,很有明星相。圖片源自網絡
從此,鄧池溝便成爲世界上第一隻大熊貓的發現地,如今雅安仍是大熊貓種羣數量最多的地區。
法國神父阿曼德·戴維,不僅在雅安發現大熊貓和金絲猴,而且還在寶興穆坪發現了珙桐,並將它帶至法國園林,成爲世界十大觀賞植物之一。
2008年在雅安滎經縣境內,發現了近10萬畝野生珙桐,成爲目前中國面積最大的野生珙桐分佈區。
▲寶興縣第一隻大熊貓的發現地鄧池溝教堂。攝影/李依凡
萬物生長,獨愛一葉
氣候賜給這裡最大的禮物還有茶葉。
雅安氣候溫潤,海拔適中,四季雨霧飄緲,非常適合於茶樹的生長,境內的蒙頂山,是最早人工種植茶樹的地區之一。
早在西漢,吳理真便開始在山上馴化栽種野生茶樹。唐宋時期,蒙山茶盛極一時,堪稱茶中精品。唐玄宗時蒙山茶被列爲貢品,並且爲歷代天子祭祀天地祖宗的專用之物,這樣的榮耀一直沿襲到1100多年後的清代。
▲雅安非常適合茶樹生長,上圖爲名山區如大地指紋般的茶園。攝影/李依凡
不僅如此,這裡還是歷代茶馬互市中茶葉的主要來源地。北宋中期僅甘肅熙河一路(今臨洮)交易的名山茶,便佔其總量的一半,所謂“熙河茶數四萬馱,名山茶佔半”。
名山茶不但產量大,而且品質優是藏族同胞最愛的茶中珍品,在易馬時深受青睞,估價最高。據記載“一百斤名山茶可換四赤(尺)四寸大馬一匹”。正因爲名山茶的獨有價值北宋時期曾有二位皇帝三次特詔“名山茶易馬不得他用”,儼然成爲國家的戰略物質。
在明之前,以茶易馬的商貿古道主要以雅安爲起點向北沿鬆茂古道至西北的甘肅臨洮一帶,然後向西至西藏、印度。
▲蒙頂山是最早人工種植茶樹的地區之一,有茶之聖山之譽。攝影/李依凡
明朝之後,茶葉的流轉方向開始發生了變化。南路受到越來越多的重視,正如明太祖朱元璋在派遣附馬都尉謝達往諭蜀王朱椿所言“秦、蜀之茶,自碉門(今四川天全)、黎、雅抵朵甘、烏思藏,行茶之地五千餘里。”之後,我們今天看到主要沿川藏線的茶馬古道才逐漸形成。
如今,這裡農民仍以種茶、製茶、販茶爲主要謀生手段。據統計僅名山區就有98%的村產茶,89%的農戶種茶,農民人均茶園面積840平方米,農村人均擁有茶園面積均居全國第一。
-END-
本文刊發於《中國國家地理》2019年“雅安特輯”
參考文獻
李忠東,周江陵,鄒蓉,《大河奇峽》,中國旅遊出版社,2019年4月。
文丨李忠東
編輯 | 小俠
圖片 | 李依凡 楊建 李忠東 李國斌 等
部分圖片源自網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