失智友善2/失智走失率增 警方人力有限 義消空拍自救

新北市急難救援大隊許祖寜運用空拍機,協助尋找失智失蹤的老人。記者黃義書/攝影

對社區而言,失智症患者被視爲「鄰避人物」,不知道該怎麼面對也不曉得該怎麼辨別,這也影響失智症患者在社區內的活躍程度減。全臺失智症患者突破卅萬人,警政署統計,失智走失比率逐年增加,社區力量不足,警方協尋力道有限,有經驗的家屬大多靠民間團體自救,但不少家屬可能經歷過一次失智家人走失,就考慮將患者送進機構,不再待在社區。

內政部警政署統計,109年到111年失智走失的比率逐年升高,從6.16%一路上升至7.32%。失智症家屬第一時間面對家人失蹤,皆報警協尋,不過警方人力資源有限,且是失智症患者外出時未攜帶任何可識別物品,協尋難度極高。

家住木柵的鄭小姐說,社區內多次發生失智老人失蹤,靠里長挨家挨戶協尋,里長還因此成立「協尋LINE羣組」,也因爲里長熱心助人,才順利連任。不過,社區的力量僅限於某些熱心人士,除非家中也有失智患者,能夠了解失智家屬的辛苦,否則經常因爲對失智不夠了解,也很難辨識失智症狀與患者,甚至幫不上忙。

長期幫忙協尋失智走失老人的義消許祖寧說,協尋失智症患者需求「非常龐大」,他每年至少會接到150到200件的協尋需求,不少家屬表明,警方協尋速度慢,自行調閱商家監視器,或詢問社區,幫助都有限,擔心家人可能已經出車禍或跌倒在某處,心急如焚。

許祖寧說,找到失智症患者的難度比找到登山遇難者、浮屍,難度不遑多讓。失智症患者的行徑路線難用常理判斷,有些體力好的失智症患者,可能會爬進防火巷,或是躺在雜物堆中,常有人會講「他們被魔神仔抓走」,其實是失智症患者受幻聽幻覺影響,帶着他們往外走。

爲了幫忙爭取尋獲失智患者的時間,許祖寧開始嘗試使用空拍機協尋,居高臨下的視野果然增加協尋機率,以前可能花五、六天才有機會找到人,現在可能可以縮短到三天,甚至一天內找到人。不過,如果走失時間過久,患者的狀況可不樂觀,甚至已發生悲劇。

天主教失智老人基金會主任陳俊佑說,通常會走失的失智症患者,多數已經到中度,如果能早在失智輕度期間就做好準備,能大幅降低失智走失的機率,只是現在年輕人對失智症認識有限,加上老老照顧愈來愈普遍,甚至可能夫妻兩人都已經失智症,家人卻完全不知情,甚至直到「走失事件」發生的當下,才發現家人失智時鎮。

陳俊佑表示,衛福部推動失智友善,應強化民衆對失智症認識,纔有機會在失智症進展到可能會走失前,先做好預防措施,包含指紋建立、配戴失智手環等。不少家屬對於失智症,仍認爲是「正常老化」,不願帶家人去就醫,若失智症能即時被診斷,醫療端也能倡議失智走失的相關措施,減少失智走失的機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