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主題炒作還是下一個“殺手級應用”?“AI眼鏡”概念從大漲到回調

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 張賽男 實習生殷新宇 上海報道

AI眼鏡板塊在持續一週的上漲後開始回調。

8月19日,星星科技、華燦光電、亞世光電、博士眼鏡、五方光電等此前連日大漲的公司,股價紛紛大幅下跌。儘管行情短暫回調,但市場對AI眼鏡的關注度絲毫沒有減弱。多家機構認爲,AI眼鏡正處於爆發前夜。

“智能眼鏡具備較強的便攜性和用戶基礎;能夠充分感知用戶的‘視覺’和‘聽覺’,具備較強交互性;此外智能眼鏡與高端眼鏡品牌的合作也賦予其額外的社交屬性的性價比體驗,有望成爲下一代AI最佳落地終端之一。”華創證券電子組首席分析師耿琛表示。

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注意到,在各大社交平臺上,有關AI眼鏡的體驗分享不少,尤其是Meta與雷朋聯合打造的Ray-Ban Meta智能眼鏡大熱。相比於VR眼鏡上萬的價格,AI眼鏡價格更爲親民,且攜帶方便,得到多位博主的推薦。

AI眼鏡能否代替VR眼鏡成爲消費電子產業新一代爆款?其商業前景如何,這波熱潮能走多遠?

AI眼鏡熱潮涌動

在AI眼鏡之前,VR眼鏡的熱度已經維持了較長一段時間。Meta Quest、PICO、Vision Pro等陸續發佈,每每引起資本市場的騷動。其中,Vision Pro最被寄予厚望,但其發佈後並未真正走進普通大衆消費市場,其高昂的價格和佩戴不舒適等問題,讓消費者望而卻步。

而此番新誕生的概念“AI眼鏡”,解決了上述問題,即重點不在沉浸、成像和交互,而是側重於AI技術的應用和集成。“(AI眼鏡)在保持眼鏡輕便的同時,爲用戶提供更加智能化的服務,如實時翻譯、健康監測等。”北京社科院副研究員王鵬對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表示。

以Ray-Ban Meta智能眼鏡爲例,其起售價格爲299美元,外觀與常規雷朋太陽鏡相似。AI使用體驗方面,眼鏡上集成了Meta AI,只需要說“Hey Meta”即可與Meta AI進行互動,用戶可以通過眼鏡拍攝照片和錄製視頻等。

據機構統計數據,截至2024年5月,Ray-Ban Meta智能眼鏡的全球銷量已突破100萬臺。有報道稱,Meta預計於2024年9月推出新款AR眼鏡。

來自蘋果方面的最新消息,也助推智能眼鏡概念進一步走熱。科技記者馬克·古爾曼最近稱,蘋果專注於AR技術的Vision團隊,正在持續試驗開發多款產品,包括:一款計劃明年推出的“平價版Vision Pro”,以及一款類似Ray Ban Meta的智能眼鏡。

就國內來看,多家廠商也在加速推出智能眼鏡系列產品,但目前還未有爆款出現。例如,今年5月,華爲發佈了搭載HarmonyOS 4操作系統的華爲智能眼鏡2方框太陽眼鏡,接入華爲盤古AI大模型;8月,蜂巢科技推出了界環AI音頻眼鏡。此外,雷鳥、影目科技、魅族等廠商有望在2024年發佈智能眼鏡產品。

“AI眼鏡在低成本的基礎上,通過AI技術爲消費者帶來劃時代的高效率,滿足了市場對於智能穿戴設備便捷性、實用性的需求。隨着AI技術的快速發展,AI眼鏡所需的核心技術逐漸成熟,爲商業化落地提供了有力支持。在應用場景上,AI眼鏡不僅適用於視力矯正人羣,還可能成爲時尚增量產品,吸引更廣泛的消費者羣體。此外,在教育、醫療、辦公等多個領域也展現出巨大的應用潛力。”王鵬說。

貝哲斯智能眼鏡市場研究報告顯示,智能眼鏡市場在全球範圍內正展現出強勁的增長勢頭。具體而言,2023年全球智能眼鏡市場規模達394.73億元,而中國智能眼鏡市場規模也已超過數十億元。預計到2029年全球智能眼鏡市場規模將達到1067.78億元,預測期間年均複合增長率爲18.56%。

產業鏈熱切迴應

隨着“AI眼鏡”熱度的持續攀升,投資者涌向相關概念的上市公司詢問佈局,多家公司就自身是否涉及AI眼鏡相關業務進行了公開回應。

其中,最受關注的無疑是此前錄得“五連板”的博士眼鏡。公司是專業眼鏡零售連鎖經營企業,與智能眼鏡品牌雷鳥創新、ROKID、魅族建立穩定合作關係。近期。其發佈異動公告稱,公司提供智能眼鏡鏡片的驗配服務,暫未涉及智能眼鏡的研發。公司智能眼鏡鏡片驗配服務的營業收入規模和佔比極小,短期內對公司經營活動不會產生重大影響。

在智能眼鏡的構件中,與AI功能相關的配件是關鍵,因此芯片、光學供應商受到關注,如聯合光電、佰維存儲等。

聯合光電稱,積累了光波導、菲涅爾透鏡、pancake等AR/VR相關硬件產品的核心技術。公司具備智能眼鏡的技術能力和生產能力,目前已有少量產品供貨,但該產品目前業務量較小,對公司業績影響有限。

佰維存儲則公開承認爲智能眼鏡Ray-Ban Meta提供ROM+RAM存儲器芯片。其稱,Ray-BanMeta智能眼鏡系列搭載高通第一代驍龍AR1平臺,該平臺專門針對散熱限制在功耗方面進行獨特設計優化,以打造輕量化的智能眼鏡。公司研發封測一體化的佈局,在智能可穿戴領域具有較強的競爭優勢,能夠在低功耗、快響應等方面進行固件算法優化設計的同時,通過先進封測工藝能力,助力產品的輕薄小巧。

佰維存儲證券部人士對以投資者身份致電的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表示,公司產品已應用於Meta、Google、小天才等企業的智能手錶和VR眼鏡上。“在AI和智能眼鏡領域,我們確實觀察到這類可穿戴設備在不斷地發展和迭代。對於智能穿戴設備而言,其內部的存儲技術也需要持續更新以適應需求。由於穿戴設備通常體積較小,且電池續航是一個重要的考量因素,因此它們對存儲芯片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包括小尺寸、低功耗以及高性能。”

也有AI眼鏡廠商被詢問產品銷售情況。品茗科技於2022年推出“小茗AI智能眼鏡”,在互動平臺上,公司回覆稱,該產品通過AR眼鏡與AI算法結合,主要解決現場智能巡檢及項企遠程管理的需求,包含AI違規識別、規範查詢、拍照錄像、遠程指導等模塊,可應用在施工現場安全實名管理、企業遠程觀摩、專家線上指導等場景。

公司對記者表示,“從整體銷售情況來看,雖然這款產品已經推出了兩年左右,但它在整體業務中的佔比還是相對較少的。”公司此前提到,該產品目前尚處於前期推廣和驗證階段。

不難發現,在目前A股產業鏈公司中,AI眼鏡還沒有形成貢獻較大的業務。

中信證券研報就指出,“短期投資上,由於AI智能眼鏡出貨量僅百萬級別,對應國產供應商業績彈性較低,所以更偏向主題投資。”不過,長遠來看,其認爲,AI智能眼鏡作爲可穿戴設備,在低成本的同時爲消費者帶來劃時代高效率,是當前產業公認的AI最具性價比硬件落地方案,潛在空間巨大,2024年是AI智能眼鏡領域的拐點時刻。

華鑫證券研報也認爲,2024年迎AI眼鏡發展年。企業端,中外企業積極加碼,Meta、Apple、微軟、Rokid、華爲、字節跳動、小米、XREAL、雷鳥創新等產品端已初見成效;從應用端看,MR偏向2B2C,AI眼鏡偏向2C,兩者在應用場景上有望相互補充。AI眼鏡助推消費電子板塊後,傳媒應用有望接力,可關注體育賽事、文化科普或娛樂。

從產業鏈投資來看,綜合多家機構的觀點來看,其普遍認爲,核心環節包括光學與顯示單元、計算單元、存儲、電池、傳感器、組裝等。作爲人工智能在端側落地的產品,與AI相關的機會在算力側的產業鏈,包括AI芯片、光模塊、PCB等。

雖然市場歡呼聲一片,業內對AI眼鏡的商業化落地也有不同的聲音。

深度科技研究院院長張孝榮對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表示,AI眼鏡最多算實驗室內的概念性產品。“就技術而言,目前的AI眼鏡在電池壽命、攝像頭效果、語音識別精度等方面存在先天性不足。例如,電池續航能力可能限制使用時間;攝像頭的拍攝效果可能不夠理想;語音識別精度低可能影響使用體驗。”

他續稱,“即便解決了技術問題,也解決不了安全隱患。例如可能會分散使用者的注意力,在行走、過馬路或開車時使用某些功能,導致難以集中精力注意周圍環境,引發交通安全問題。此外,有研究稱長時間佩戴部分AI眼鏡可能會使人出現頭暈、頭痛等症狀,影響對周圍人或事物的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