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不到16名學生將“殺校”!香港中小學面臨生存危機…

看點 隨着香港生育率不斷走低,再加上移民潮的影響,適齡學生越來越少,香港許多中小學面臨着生存危機。那麼,是否可以將希望寄託於香港人才入境計劃?學校關閉後學生和家長們又該何去何從呢?

本文轉載自公衆號:橙新聞(ID: HKOrangeNews)

文丨橙新聞 編丨袁梓曦

9月2日是香港2024-2025學年開學首日,有港媒統計了最新一期《小學概覽》中約500間小學的數據,發現全港資助小學班數出現大幅縮減,新學年有70間學校縮減了77班小一。

其中,學童人數較多的沙田和元朗分別縮減11班成了重災區;

另有45間小學新學年只有1班小一,離島有7間佔比最多,北區有5間,如果仍未收到至少16名學生,將面臨“殺校”。

實際上,隨着香港生育率不斷走低,再加上移民潮的影響,適齡學生越來越少,許多學校都在面臨“縮班殺校”的生存危機。

學校若是沒了,首當其衝的就是學生,爲了解決學額多於學生人數的問題,教育局局長蔡若蓮此前表示會沿用“跨區重置”方法。

即將學額過剩地區(例如港島東區及南區)部份辦得較好學校重置往新發展區,這樣既可以配合新區發展需要,也可以紓緩舊區學生“斷崖式下跌”問題。

此外,還有不少學校選擇與其他屬於相同或不同辦學團體的學校合併辦學。

昨日,南區的明愛胡振中中學校長歐海健在商臺電臺節目中表示,明愛胡振中中學和位於東涌的明愛華德中書院,將會在新學年合併,在東涌繼續營辦,約95%南區原校生將會繼續就學。

歐海健表示,兩校合併最大的難度是原本的營運模式不同,胡振中中學是津貼學校,而華德中書院是直資高中書院,但兩校同屬一個辦學團體,協調情況會較好。

整合資源、優勢互補

關於今次兩校合併,歐海健表示,東涌校舍比南區薄扶林校舍大四分之一,校舍合併前亦已翻新,增設了創科實驗室、7人人造草足球場及排球場等設施,能爲學生提供更優越的學習環境,帶來更多資源。

他還提到,胡振中中學重視創科教育,而華德中書院就注重戲劇表演,兩種資源優勢互補,可增加學生選擇發展的方向。

他續指,華德中書院在合併前只剩下約10箇中六學生,現時約9成半學生都是來自南區的胡振中中學。校方已在港島主要地點和東涌站設置校巴服務,方便學生往返。

這麼看,學校合併好處頗多,但也有聲音指,合併學校的做法其實與停辦差不多。

老師超額問題如何處理?

身兼小學校長的教育界立法會議員朱國強認爲,現時本地學校收生不足情況嚴峻,如果合併辦學就會涉及老師超額的問題。

朱國強

他還提到,如果辦學團體沒有其他屬校可以合併,就需要尋求不同背景的學校,對於收生較好的學校,合併並不必要,如果兩間收生弱的學校合併,也很難說可以“起死回生”。

值得注意的是,自香港優化各項人才入境計劃以來,約有13萬人獲批“高才通”申請抵港,其中不少人帶同年幼子女來港定居。

所以,很多人都把緩解“縮班殺校”的希望寄託在了他們身上。

靠來港人才子女“救火”不現實

不過, 以油麻地天主教小學(海泓道)爲例,在今年約270個插班申請中,“高才通”人才子女佔4成,而小一則沒有取錄“優才計劃”和“高才通”人才的子女。

對此,校長陳淑儀表示,人才子女來港讀書有機會稍爲緩減縮班,但期望爲學界“救火”並不現實,因爲“高才通”人才子女大多於高年級插班,而非釐定“開班線”數目的小一。

朱國強則認爲,人才計劃有助紓緩中學學生人數下跌的影響,但對小學作用不大,因爲小學收生報名要提前1年進行,但來港人才子女中幼兒園學生數量極少,部分是小五或小六來港插班。

上面說的基本都是政府和學校需要操心的問題,下面的這些更是讓家長頭疼——

開學消費樣樣貴

每逢開學日前,書簿費、校服費等等接踵而來,雜七雜八算下來,有的家庭甚至會因此花光整年積蓄。

8月30日,橙子君來到了一間位於深水埗的校服專營店外,發現這裡早已擠滿了在爲孩子開學“衝刺”的家長。

張太

在場爲兒子購買校服的張太直言壓力很大,還未開學就已花費1萬多元(港幣,下同)。由於兒子今年剛升上中一,所以買的都是新書,還花了8,000多元添置平板方便電子教學。

她覺得,校服加書籍要4,000至5,000元,而且書簿年年都加價,將來不排除會買二手。

但現在,二手學習用品也不便宜⋯⋯

在旺角售賣二手書的馬先生說,他們的顧客以基層人士或注重環保人士爲主,不過今年書價上漲,由於二手書都是在原價的基礎上打折,所以賣出價格也在上升。

他舉例說,今年一本中文書原價300元,二手書以半價計都要150元一本。

馬先生

他續稱,一般中學課本需要買齊一套,以中一生新書計算:

全套購買最低需要約3,500元,如果是二手書,不算作業,1,000至1,500元左右便可買到;

若加上作業,根據學校的情況,增添500至1,000元也能買齊,而最貴一間學校新書全套購買的價格已接近5800元,二手書的價格自然也是“水漲船高”。

除了面對子女開學的經濟壓力,還有經常接觸基層家庭的地區人士認爲,在日常學習上,基層家庭也需要更多幫助。

油尖旺區議員李思敏表示,坊間有不同機構在提供不同程度的支持,例如免費託管或補習,但數量紿終較少。

她認爲,一些婦女組織可以與學校合作,將託管或教育在原來學校進行,有保證亦較安全,最重要是可以減輕家庭壓力。

本文圖片來自橙新聞、中通社、中新社、星島、大公文匯及網絡

關注外灘教育

發現優質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