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次 中國載人飛船“快返”回家

4月16日,神舟十三號載人飛船返回艙在東風着陸場預定區域成功着陸

航天員翟志剛、王亞平、葉光富(左至右)安全順利出艙(拼版照片)

4月16日9時56分,神舟十三號飛船返回艙在東風着陸場成功着陸。從與空間站天和核心艙分離到返回地面,全程僅用9個多小時,中國載人飛船首次採用快速返回模式“回家”。

航天科技集團五院載人飛船系統總體設計師、神舟十三號回收試驗隊技術負責人彭華康介紹,採用快速返回模式後,不僅航天員回程提速,整體舒適度也進一步提高。快速返回模式,主要依靠減少飛船在軌繞地飛行圈數來實現。載人飛船撤離空間站後,需繞地飛行數圈後,擇機進入大氣層,返回地球。

“神舟十二號載人飛船採用的是11圈返回模式,繞地飛行一圈約需1.5小時。”彭華康介紹,神舟十三號任務在保持主要項目不減少的基礎上,對返回過程中的部分飛行事件進行壓縮和合理裁剪,將以前需要在繞地飛行11圈內完成的飛行事件壓縮到5圈完成。

返回時間的縮短,對着陸場系統快速反應能力提出了更高要求。酒泉衛星發射中心研究員、載人航天工程着陸場系統副總設計師卞韓城介紹說:“針對神舟十三號載人飛船採用5圈快速返回模式,東風着陸場反覆推演不同情況下的搜救力量行動方案,做到正常情況有方案、異常情況有預案、極端情況有對策。”

據瞭解,我國今後的載人飛行任務,採用快速返回模式將成爲常態。

搜救回收任務有三大新變化

神舟十三號載人飛船返回艙16日平安返回地面。記者從中國載人航天工程着陸場系統、航天員系統瞭解到,針對神舟十三號航天員長期在軌駐留,這次搜救回收任務有三大新變化。

航天員出艙方式新

與以往不同的是,神舟十三號航天員每出艙一名便被送入醫監醫保載體,儘可能縮短航天員出艙後在野外環境暴露的時間。

“航天員長期在軌飛行,身體會發生骨質流失、肌肉萎縮、免疫力下降等變化,給返回後的醫學監督和醫學保障任務帶來極大挑戰。”中國航天員科研訓練中心研究員、航天員系統副總設計師吳斌說。

醫監醫保模式新

酒泉衛星發射中心研究員、載人航天工程着陸場系統副總設計師卞韓城介紹,東風着陸場新研發了航天員專用座椅、航天員醫監醫保車、航天員醫監醫保帳篷,形成首選醫監醫保車、備選充氣帳篷、保底使用醫監醫保直升機的航天員醫監醫保保障新模式,爲航天員度過着陸初期地面重力再適應這一關鍵時段提供更舒適的環境,爲航天員後續身體恢復打好基礎。

神舟十三號搜救回收任務首次啓用第二代醫監醫保車,車內設施配備齊全,裝有溫度控制系統等。航天員乘升降梯進入車內,不再由搜救人員擡送。

返回時節應對新

這是東風着陸場第二次執行搜救回收任務,也是我國航天員首次在春季返回。針對額濟納旗春季多風沙氣候特點,着陸場系統事先開展搜救戰法推演,準備大風和沙塵環境救援保護措施。

卞韓城介紹,這次任務,東風着陸場組建了1支直升機分隊、1支固定翼飛機分隊、1支地面分隊共3支專業搜救力量,組建了1支着陸場外圍封控分隊、1支機動搜救分隊、1支搜救預備隊,協同完成搜救任務。此外,着陸區周邊旗、縣政府還組織了數十個民兵分隊,爲專業搜救力量提供支援。文圖均據新華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