受害者加害者與真相

(圖/本報系資料照)

轉型正義包括受害者、加害者及真相等3個面向:對於受害者有漠視、補償及平反的作法,至於加害者可以除罪、洗滌、審判或報復,而面對真相則可能失憶、調查及公佈。除了戰後有紐倫堡及東京大審戰犯,第三波民主化以來,國際上的共識是漠視、失憶及除罪,或報復不可取。東歐進行道德洗滌,南非與拉丁美洲則以真相調查支應,而西班牙由內戰走向民主化,爲了縮小打擊層面,戲劇性的作法是拆除佛朗哥的銅像,也就是所謂的東廠、南廠及西廠。

臺灣自從民主化以來,對於受害者大致採取平反與補償並進的途徑,由228受難者擴及白色恐怖受害者,甚至還包括中共褒揚的烈士。對於加害者則認定元兇是蔣介石,或許再加上後來投共的行政長官陳儀,至於其他官員、特務或線民等幫兇,不管是長官或部屬,或許是避免尷尬,彷彿船過水無痕。蔡政府班師回朝,黨產會及促轉會儼然成了清算鬥爭國民黨的機構,忘了轉型正義的終極目標是挖掘真相、促成和解及獲致和平。

當下,民進黨政府把重點放在蔣介石銅像的移除,內政部近日還行文各機構,配合的單位最高可以獲得10萬元補助。另外,民間一直有呼聲着手「街道正名」,包括中山、中正及中國各省地名,也就是「去中國化」。盎格魯撒克遜人移民海外,思鄉之情,有美國的紐約及澳洲的新南威爾斯,日耳曼人有加拿大的新不倫瑞克,至於紐西蘭的國名則源自於荷蘭的熱蘭省,安平古堡又稱熱蘭遮。其實,原住民也有山川複名的訴求,至於平地,是否有可能完全恢復平埔地名?

拆除蔣介石銅像形同加以鞭屍,畢竟,留下來也可以視爲歷史借鏡,未必就是加以膜拜或支持威權。更重要的是,究竟他對於臺灣扮演什麼樣的角色?不管國民黨與中共的恩怨情仇,在那風雨飄搖的關鍵時刻,杜魯門宛如洗手的彼拉多,而毛澤東則揚言血洗臺灣,劍拔弩張、一觸即發,匪諜藏身軍公教,尤其是在校園發展細胞組織,伺機配合解放軍侵臺登陸,歷史重演,換作是李、陳、馬、蔡幾位總統,會有怎樣的作法?只能期待人權保障機制能將傷害降到最低。

誠然,有不少諸如陳明忠的共產黨真實信徒,無怨無悔,堪稱爲良心犯。近年從《返校》到《流麻溝十五號》,浪漫呈現的則是學生參加老師的讀書會而被羅織,或許加上對於社會主義的嚮往,對於政治犯的同情可以理解。話又說回來,要是臺灣當年真的被中共併吞,70年來又會有怎樣的動盪及掙扎,而這些人是否會自傲爲民族解放前衛的英雄,或後悔?不管是反共或恐共,除非置身事外,雙重效忠匪夷所思,電影《同盟鶼鰈》或許會有一些啓示。

一些人的邏輯是,國民黨爲外來政權,要取而代之,對蔣介石欲除之而後快,無視他所帶來的中華民國是拒共的堡壘,雖不知能否長治久安,至少可遮雨避風。更重要的是,百萬軍民隨他東渡,新移民已經他鄉變故鄉,何必拒人於千里之外?(作者爲國立東華大學民族事務暨發展學系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