守護免疫病友 賴寧生推長期追蹤系統
嘉義大林慈濟醫院院長賴寧生,致力於治療自體免疫疾病。(大林慈濟醫院提供/王家瑜臺北傳真)
兒時親身經歷免疫病友家庭的艱辛,長大後立志投入免疫風溼科,他是大林慈濟醫院院長賴寧生,也是第一位投身雲嘉地區的免疫風溼專科醫師。在民國70、80年代,免疫醫學還是相當年輕的科門,投入的人非常少,而最近30年來,分子醫學快速發展,免疫治療方式日新月異,得以讓病友及家庭走出痛苦。
出身嘉義的賴寧生,家中有4個孩子,弟弟在小學時曾經全身出現斑點、解血便、吐血,趕緊送到署立嘉義醫院,長達3個月都找不出原因,瘦得皮包骨,輸多少血就解多少血。醫師一度問媽媽「你家有幾個男孩子?」言下之意是,已經想盡辦法了,恐怕得放棄弟弟。所幸醫師後來嘗試用類固醇治療,弟弟的病情逐漸好轉,總算度過一劫。
賴寧生回想,當時爸媽辭掉工作,全心照顧弟弟,但正值過年期間,爸媽都沒有時間回家,自己和姊姊、妹妹有時候連午餐在哪裡都不知道,家庭幾乎瀕臨破碎。因爲這段深刻的童年經歷,讓他在住院醫師第一年就下定決心,要投入免疫風溼科,希望扭轉很多病友家庭的困境。
後來,賴寧生在臺北榮總實習時,正好看到一份病歷報告,跟弟弟的病況一模一樣,雖然知道是紫斑症,卻還不知道原因。後來他自己查資料,才瞭解是病毒感染後2到3個禮拜產生免疫反應,攻擊身體各部位,例如腸胃道受傷導致血便,而當時醫師使用類固醇,正好對症改善免疫問題,才救了弟弟一命。
賴寧生說,免疫風溼科被叫做「疑難雜症科」,其他科醫師看不懂的疾病,背後往往是免疫問題。以前這些患者躲在每一科裡面,例如神經內科、血液科、新陳代謝科、腸胃科,被分類爲「原因不明」,而現在能夠把病人一一找出來。
不過,在賴寧生心中藏着一個遺憾。一位8歲小女孩臉腫得跟麪包一樣,醫師一看就知道是腎臟受傷,檢查發現還有掉髮、紅斑、蛋白尿,懷疑是紅斑性狼瘡造成腎臟發炎。經過檢查診斷開藥,持續治療3、4周後,這位小病人卻消失在他的視線中。
等到賴寧生想起這位病人,已是9個月後。他趕緊翻病歷找電話,沒想到得到的是令人遺憾的消息,女孩已過世3、4個月,這才知道女孩的家長爲了治病,帶她到廟裡吃香灰,非但沒有效果,還加速病情惡化,這件事對他帶來不小的衝擊,更促使他推動風溼免疫疾病長期追蹤系統。
大林慈濟醫院免疫風溼團隊每3個月舉辦一次病友會,後來也建置電子系統,只要有患者超過3個月沒有回診,就會由個管師主動聯繫。賴寧生說,即使到現在,還是有很多病人或家屬對於免疫疾病不瞭解,以爲稍微好轉就不用吃藥了,也有人是受到旁人錯誤觀念影響,對使用類固醇感到懼怕。
賴寧生說,要讓病人瞭解自己面對的敵人是什麼,必須付出多餘的時間來衛教。看病不是隻有診斷和用藥,還要落實全人醫療,考量病人的家庭背景、知識水準、經濟狀態等,纔是真正幫助每一位病友和免疫疾病長期抗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