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機盒千篇一律又無聊?之前的包裝設計可不是這樣的,多彩且豪華

對現在的手機品牌來說,包裝盒不過是手機產品設計的最後一環。但對消費者來說,“微不足道”的包裝盒確實是使用手機的第一環。從包裝盒封條、封套的手感到盒蓋的阻尼,再到包裝物料印刷面的觸感,手機開箱的每一個環節其實都在爲手機的“儀式感”服務。

圖片來源:Veer

但很顯然,在講究環保的大環境下,幾乎所有品牌選擇讓包裝“一切從簡”,用戶開箱的儀式感已不再是包裝設計的首要考慮因素,如何減少製造和物流的成本成爲了手機品牌看重的事情。以“環保”“節約”爲前提,手機包裝也變得越來越無趣,那種會讓人發出“Wow”“Awesome”的包裝也越來越罕見。

但如果這種一切從簡的包裝纔是手機包裝最初的樣子呢?沒錯,手機包裝的潮流,同樣是個輪迴。

平平無奇的“上古時代”

雖然說手機包裝是一個輪迴,但和現在某些不給手機配充電器、保護殼的手機品牌相比,“上古時代”的手機包裝似乎還稍微豪華一些。在ebay用戶bargainsbazar上架的諾基亞3310競拍的產品頁面中,我們有幸看到了當年手機包裝的模樣,同時也能從包裝上看出當時手機行業的特點。

圖片來源:ebay用戶bargainsbazar

首先,3310的包裝盒採用了經典的橫向平鋪佈局,而不是現代手機常用的多層縱向堆疊佈局。其次,包裝正面除了列明手機品牌和型號外,還有着手機的“定妝照”。這樣的設計也符合當時手機的銷售模式:橫向屏幕布局可以將手機包裝正面投影面積最大化,在那個手機擺在售貨員身後貨架上的時代,更大的包裝面積可以獲得更好的視覺效果,讓消費者可以一眼看到產品。

圖片來源:ebay用戶redsquirre76867

但對內包裝,手機品牌就沒那麼上心了:能看到內包裝意味着用戶已經把手機買回家了,那還有什麼值得設計的地方呢?在ebay用戶london777plus發佈的商品頁面中,我們可以看到當年的包裝一切以“實用”爲首,簡單來說就是把所有配件塑料袋裡,再分門別類塞到吹塑托盤裡。這種包裝風格力求讓消費者所見即所得,以及讓同一套包裝物料可以儘可能複用在更多的市場裡。

此外,因當時還沒有“屏佔比”這種概念,手機品牌常常用天馬行空的想象力來設計手機,以至於特立獨行的外形是當時手機的最大競爭力。那麼如何在那個沒有網絡自媒體的時代宣傳自己最大的賣點呢?沒錯,靠的就是包裝彩盒。事實上,除了Nokia N97這種需要用黑色來維持神秘感的“高端手機”,2008年之前絕大多數的手機都採用了類似的彩盒設計。

但受限於包裝印刷技術,彩盒印刷在絕大多數時候都不能展現出手機的真實質感,再加上不少品牌開始對“定妝照”動手腳,用戶很快就意識到手機彩盒“僅供參考”的事實。那品牌該怎麼做才能展示產品的真實質感呢?

很簡單,直接把產品放出來就好了。

圖片來源:YouTube頻道Jonathan Morrison

2004年,Apple發佈了第四代iPod。不同於過去使用硬紙盒的產品,第四代iPod的包裝採用了透明塑料頂蓋的設計,並通過堆疊佈局直接將最真實的產品展現在消費者面前。從結果來看,這種包裝方式獲得空前的成功,併爲後續的彩殼iPod打下了堅實的基礎,甚至被應用在後續的iPhone 5C當中。但從成本上看,這種複雜的包裝也顯著提高了產品包裝的製造成本,因此也只有“高溢價”的產品會考慮這種複雜的包裝方案。

從寫實到抽象的轉折點

但隨着智能手機邁向Android時代,手機包裝風格開始出現變化:以當時的Android標杆——Galaxy S爲例,三星開始在不同市場使用不同的包裝設計:部分市場用的還是彩盒,但有些市場卻開始改用與現代手機類似的黑盒燙金包裝。

後續發佈的Galaxy S2更是將這種猶抱琵琶半遮面的設計貫徹到底:除了極少數市場和運營商定製的包裝外,幾乎所有地區的Galaxy S2都採用了黑盒銀字的包裝風格。此外,Galaxy S2開始在手機屏幕保護膜與包裝盒背面印滿手機核心賣點。

圖片來源:Carousell用戶redsquirre76867

從包裝設計的角度來看,這種設計充滿了“反直覺”元素,畢竟沒有人會在新手機買到手後纔開始注意手機賣點。但考慮到當時手機品牌已經開始在網絡平臺上投放廣告,這種產品宣傳與產品包裝分離的做法其實也十分高明。畢竟當時的手機銷售已不再依靠傳統的櫃檯銷售,開放的賣場也開始擺放真機用作演示。也就從這時候開始,手機包裝的意義已經從宣傳轉移到“質感”層面,成爲營造手機高級感、儀式感的重要組成。

當然了,也不是所有手機品牌都喜歡這種以黑色爲主的包裝風格,比如Android陣營曾經的半壁江山——HTC,就長期堅持白底真機圖的設計,並用手繪風格的圖案來體現產品貼近用戶的特點。

但就算是HTC,在白底真機圖這條路上也沒有堅持到底。2013年,智能手機市場已經變得極爲競爭激烈,作爲曾經的Android領頭人,HTC需要用一款足夠出色的產品,扭轉大家對HTC落後於行業的印象。在這樣的背景下,HTC交出了自己“翻盤”的答卷——HTC One。

憑藉一體化的鋁合金外殼、BoomSound音響、UltraPixel相機和驍龍801處理器,HTC One取得了空前的成功。旗開得勝的銷量也讓HTC將HTC One這個名字延續到了一年後的HTC One(M8)身上。但和在白色“飯盒包裝”上套彩圖塑封的第一代HTC One(M7)相比,M8開始在產品包裝上動了些小心思:

圖片來源:HTC社區

2014年,HTC發佈了名爲HTC One時尚版的特殊版本手機,一同亮相的還有由YANG DESIGN工作室設計的典藏款包裝。根據HTC的介紹,“包裝採用創新的可再生材質,取出手機之後,即成爲一盞充滿時尚情趣的情景燈”。也就是從這裡開始,手機品牌終於開始在手機包裝上“整活兒”“搞抽象”了。

比如LG就爲LG G Flex設計了可彎曲包裝,以體現手機彎曲後自修復的特性;華爲與Porsche Design合作推出的手機會在包裝上大量運用皮革和金屬元素,以反映Porsche Design的奢華和工藝。

而在後來的摺疊屏時代,摺疊屏的特性更是爲手機品牌留出了充分的發揮空間,比如三星就利用開盒的摺疊機構,打造出手機從盒子中緩緩擡起、讓人看到不禁喊出“Awesome”的效果。

一場關於包裝設計的輪迴

但就像前文提到過的那樣,手機包裝設計其實和時尚一樣,主打的就是一個輪迴。近年來越來越多手機品牌開始關注環保領域。而複雜的手機包裝最爲過度包裝的代表,也被扣上了浪費的帽子。

總而言之,在現在這個以官網、電商平臺等銷售渠道爲主的時代,手機包裝已經擺脫了“功能展示”的任務,甚至有不少用戶根本不關注手機包裝上到底寫了什麼,不然也不會有“看USB-C接口分辨iPhone產地”這種迷惑操作。

換句話說,用戶根本不在乎手機包裝的設計是否具有個性,手機包裝也不再是品牌展示手機特性的載體,而是演變成手機品牌名片的一部分。

圖片來源:Sony

比如OPPO會使用具有辨識度的灰色包裝,輔以巧妙排版的文字來統一品牌調性;索尼會在包裝盒中大量運用其標誌性的原生環保材料,並利用浮雕成型加工來減少產品包裝的墨水使用量。就連Apple也研製了不含塑料的紙基包裝盒與紙基購物袋,沒錯,現在Apple Store線下商店裡提供的購物袋,就連灰色的提手也是可回收紙製作的。

回顧手機包裝的發展,手機包裝的歷史可以被看作是手機行業的一面鏡子,反映了消費者需求、品牌形象、環保意識以及銷售策略的變化。而在環保、實用的時代背景下,我認爲未來的功能性會是手機包裝的下一個發展方向。未來的手機包裝可能不僅僅是一個容器,還可能包含一些創新的功能,比如可以充當充電器、無線充電板、保護套或其他實用工具。

而當手機包裝全面轉向實用性發展後,相信就連Apple也找不到理由“剋扣”用戶的充電器了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