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集明星“小卡”背後催生哪些亂象

粉絲們對明星周邊已經卷出新高度——“小卡”收集在他們之間已形成規模。北京青年報記者瞭解到,一張印有明星照片、薄薄的三寸小卡,就能在交易平臺上賣到幾十到幾百元不等,稀有卡甚至能賣到幾千甚至上萬元。粉絲追捧的背後,是小卡發行和二手交易的亂象頻出。難怪卡圈流行這句話——“過好當下的生活,而不是被三寸小卡綁架人生。”

集卡要有資金還要有運氣

“我是兩年前瞭解到卡圈的,一開始小卡是專輯的贈品,對我來說可有可無。後來在社交軟件上刷到換卡出卡的帖子,看到他們把漂亮的小卡放進卡冊裡收納,感覺很解壓,一下子就愛上了。”即將大學畢業的小奈對北青報記者表示,一入卡圈深似海,當時自己一天不刷“出卡超話”都難受。

北青報記者瞭解到,“小卡”是當下粉絲羣體中最流行的周邊商品之一,基本是3寸(8.4釐米×5.5釐米)規格的覆膜硬卡紙片,上面印着藝人的照片。小奈告訴北青報記者,與市面上流通的各種動漫、遊戲卡不同,小卡無法直接購買。“小卡都是藝人專輯或者藝人經紀公司、後援會售賣周邊商品的贈品。”

談起自己的收卡經歷,小奈坦言不僅要有耐心、有資金,還要有運氣——相關藝人的專輯都是預售的,裡面附贈的小卡隨機,想要增加得到自己想要小卡的概率,就要多買專輯。而這些大多是預售品,隨隨便便一等就是幾個月。“有的一下就抽到了,有的則一直不能如願,時間長了我就會轉向交易超話或二手平臺。”

目前,小奈已經積攢了兩本卡冊,大概300多張卡。“已經花了兩萬多了,最貴的一張卡花了3000多元,是我找了代購輾轉多地,最終從外國買來的。”

海外代購專輯可“只運卡”

北青報記者諮詢了一家名爲七七週邊定製的小卡印刷廠,發現小卡印刷的成本很低,且沒有什麼技術含量,可以輕鬆做到短時間內大量生產。按其報價,摺合一張3寸小卡,啞膜材質的單價爲2分錢,亮膜材質的6分錢,滿天星鐳射材質的或純鐳射材質的是9分錢,雪花、十字、愛心鐳射膜的稍貴一些,一毛一張。而專輯裡的小卡多是啞膜材質,成本非常低。

隨着集卡成風,核心產品專輯在一些粉絲眼中就顯得可有可無了。不少集卡者收集的是外國藝人的小卡,尤其以韓娛最爲突出。這就需要海外代購。北青報記者發現,現在許多代購推出“不運回”的鏈接。“就是買了專輯只要把小卡寄回來就好,專輯就讓代購處理了。這樣既省運費又幫偶像衝了銷量。”

但往往越是想要某藝人的小卡就越是難以抽到,卡圈更是對這一現象有個專用詞叫“本命魔咒”。小嘻告訴記者,很多粉絲會一下子買很多專輯只爲拆到自己的“本命”偶像。“我爲了抽卡曾最多一次性買了20張一樣的專輯,很上頭。”如今小嘻爲了集卡已經花了3萬多元。

娛樂公司拉長粉絲收集清單

顯然,娛樂公司也關注到了小卡本身在粉絲羣體中的影響力。越來越多爲了刺激專輯銷售的小卡營銷逐漸出現。

雖然小卡的獲得方式類似於盲盒,但是與盲盒不同,經紀公司不會標出任何一張小卡的中籤率和發行量。一位活躍於某團出物超話、有着七年集卡經驗的資深集卡人小布告訴北青報記者,一些偶像團體中高人氣愛豆的卡最難抽到。甚至有集卡者認爲,經紀公司會有意“少印”一些受歡迎藝人的小卡,或者延遲含有這些小卡專輯出貨時間。“歸根結底,經紀公司是靠發行專輯掙錢,而不是發售小卡。某些小卡越晚出現、越少出現,粉絲們爲了這張卡就會一窩蜂地去買專輯。”

北青報記者瞭解到,在娛樂公司的“小卡”營銷下,中國粉絲購買韓國團體專輯的數量,佔比越來越大。有數字顯示,跟兩三年前相比,韓國偶像團體的專輯銷售量幾乎漲到四五倍,而這其中中國粉絲購買的數量基本能佔到一半。2022年,韓國K-POP實體唱片全面銷量逼近8000萬張,這其中小卡功不可沒。

不僅如此,娛樂公司還授權不同渠道不同樣式的卡面,還在各種線下活動中推出“籤售卡”“快閃卡”“會員卡”“打歌卡”。多種渠道、多種版本,不斷拉長粉絲的收集清單,創造新的氪金點。

事實上,國內的娛樂公司和企業也看中了小卡的營銷效果。中國某男子偶像團體2022年發行的專輯中,附贈的小卡多達100多種,最終該專輯銷售量超過一百萬張。此前也有國內咖啡品牌請某藝人代言,發佈的營銷活動就是買指定咖啡送該藝人隨機小卡。更是有經紀公司打出只有花298元成爲某偶像團體的高級會員,才能獲得購買該團體特殊專輯或者各類官方PB、周邊的名額,纔有抽稀有小卡的機會。

二手交易遭遇高仿跑單維權難

除了直接購買專輯獲得小卡,一些粉絲則通過二手交易來積攢小卡。這樣的行爲往往容易遇到買到假卡和賣家跑單的情況。

北青報記者在電商和二手交易平臺上看到,各種小卡交易非常活躍,大部分小卡二手售價在20元到80元之間,也有少部分標價一百到幾百元。上千元的卡片大多是以某藝人或某活動集合方式出現。在一則小卡科普的視頻中,有博主透露,韓娛小卡中,樸彩英名爲“WVS肉”的小卡,單張交易金額接近萬元;而Jennie一張“solo紅衣妮”的實際成交價超過了1.3萬元;卡圈中盛傳最貴的小卡是田柾國名爲“flo果”的卡,交易價3.5萬到4萬元。

一張小卡有如此大的利潤空間,讓不少賣家動起了歪腦筋。20歲女大學生、已有一年半集卡經歷的小袁告訴北青報記者,自己最近買了愛豆的小卡,收到卡後發現是高仿卡。到手的實物與之前賣家發過來的對光視頻有很大出入,自己所購買的小卡價格比較高,但是真正維權卻很困難。遭遇到高仿卡,很多集卡者選擇的是找平臺,但卻很難證明自己收到的小卡是仿品。“沒有專門的小卡鑑定機構,現在網上的收費小卡鑑定也都是個人行爲。”最終他們選擇將對方掛網,來警醒其他買家,但是這對於維權來說幾乎沒有效果。

除此之外,圍繞着小卡的“詐騙”事件也時有發生。在國內,雖然大量小卡玩家交易活躍在微博、閒魚、轉轉和小紅書這樣的平臺上,但是更多的集卡者活躍在各種各樣的“切卡羣”中。這樣私下交易的方式,導致錢卡兩空的案例更是在卡圈常見。

初入卡圈半年的白領沈女士告訴北青報記者,卡圈也有專門的代買,被他們稱作“代切”。這些人的業務就是在外網代買小卡。但外網交易的風險更是翻倍,一旦出現“跑單”的情況,前期支付的定金追回更是難上加難。

沈女士表示,另一個“大坑”是小卡拼車。有的粉絲爲了得到某藝人的某張小卡,團購大批專輯,理論上只要專輯夠多就一定有想要的那張。而這就需要多人一起購買專輯,再按照之前商量好的分配。“一個團購羣裡動輒數百人,購買專輯的數量都很恐怖。但這種團一般都要提前支付貨款,一旦‘團長’跑路,涉及的金額一般高達數萬元。”

小卡從發行到交易都亟待規範

社會工作者宋女士表示,小卡本身和小卡收集者既不是洪水猛獸,也不需要被妖魔化,都是年輕人的一種情感寄託。

粉絲經濟發展到當下,經紀公司、明星、相關從業者、粉絲等環節已經形成了一個鏈條。資本是需要回報的,作爲這個產業鏈條中的一環,粉絲們喜歡的,就是資本要追逐的。粉絲經濟的實質其實是以資本盈利爲核心。

有法律界人士建議,要從根源遏制亂象叢生,儘快完善小卡市場機制是關鍵。比如國內的小卡的發行方,可以參考目前國內盲盒慣例,在一些專輯中明確小卡的中籤率、發行量。

文/本報記者張鑫實習生/朱麗君朱銀花

統籌/餘美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