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機維修貓膩多 行業標準爲何“遇冷”?

原標題:價格不透明、頻繁加價、授權店鋪真假難辨,不少消費者落入手機維修陷阱——(引題)

手機維修貓膩多 行業標準爲何“遇冷”?(主題)

工人日報-中工網記者 郜亞章

“手機沒修好還要付拆機費”“商家一開始報價低,但在維修過程中卻頻繁加價”“手機越修毛病越多,修到最後幾乎報廢”“手機修了不到一個月又壞了,店家明確表示沒有質保”……

長期以來,手機維修的套路被廣大消費者詬病。此前,多地消費者協會也曝光手機維修貓膩,“無病大治,小病大修”,收費標準不明確,維修材料以次充好等問題成行業通病。

消費者遭遇“價格刺客”時應如何維權?手機維修行業應如何規範完善?記者瞭解到,目前關於手機維修雖出臺了相關服務規範,但多數店鋪並未按照標準規範履行,行業標準落實還需進一步加強。

維修過程遭遇頻繁加價

“剛開始商家說380元,最後竟要價730元。”回憶起維修手機的經歷,杭州的消費者程女士很是氣憤。因手機屏幕損壞,程女士將手機送到街邊一家手機維修店鋪維修。

檢測過能否開機後,商家表示可以維修。“開始維修後,維修師傅用3倍的語速說了一堆我聽不太懂的專業術語。最後說手機主板短路,維修費用需要380元。”程女士認爲價格可以接受。緊接着維修師傅又表示手機屏幕損壞,需要350元。“他的語速太快,我以爲商家主動優惠了30元,沒想到最後是380加上350,最後需要730元。”程女士說。

河北的於先生也有相似的遭遇。“一開始維修師傅說主板損壞維修需要680元,接着又說排線出現問題要再加280元,然後又說主板損壞太嚴重需更換要價960元。”於先生不理解,“修個手機爲何套路這麼多?”

一位從業者向記者透露,手機維修的價格一般做不到完全透明,不同的維修商家對同一維修項目報價可能存在差異。而消費者往往對維修配件、技術不瞭解,難以判斷價格的合理性。同時,有些商家還會誇大手機問題的嚴重程度,誘導消費者多花錢。

經濟學者盤和林認爲,手機維修套路多,很大程度上是交易雙方信息不對稱導致的。維修商家有信息優勢,而消費者缺乏這方面的知識。商家在報價上處在優勢地位,維修手機往往是剛性需求,消費者缺乏議價的能力。

誰是真正的官方售後?

“本想去官方售後修復手機電池,沒想到卻被假冒店鋪坑了1800多元。”廣州的洪女士告訴記者,今年2月,她在網頁搜索某品牌手機官方維修網點,選擇了排名靠前的一家店鋪並預約了線下維修。“這家店鋪有客服接待,網頁包裝的很像是官方售後,品牌Logo清晰可見,聯繫電話是‘400’開頭,預約成功還有短信提示。”種種跡象讓洪女士信以爲真。

記者看到,洪女士收到的預約短信不僅包含預約號、預約時間,連地址、乘車路線等信息也一應俱全。洪女士到店後,商家表示需要拆機檢查,拆機後告知她運行底盤損壞,更換需要1868元。“商家說如果不更換底盤就要返廠維修,花費會更多。”無奈之下,洪女士交了錢。不過,事後她發現這家店鋪並非官方售後。

4月初,武漢一女子“7000元手機維修費竟要14000元”的事件衝上熱搜,該女士同樣是被假冒官方售後坑騙。冒牌店鋪爲何橫行手機維修市場?

北京市律師協會消費者權益法律專業委員會主任蘆雲表示,假冒官方售後以線上引流的方式把消費者吸引到線下,這種模式使他們的經營行爲和服務脫離平臺監管,灰色交易、誘導消費等行爲就可能發生。同時,交易證據若未保留,維權難度便會加大。

記者走訪時還發現,有手機維修店鋪招牌上標有某些品牌手機Logo,並宣稱是“xx手機維修中心”,但在官網卻不能查詢到該店鋪的信息。對此,蘆雲認爲,如果店鋪打着品牌官方售後的名義卻沒有得到品牌授權,便可視爲違規。

行業標準落實仍需加強

記者查詢瞭解到,早在2015年,相關部門就發佈並實施了《移動通訊終端售後服務規範》(以下簡稱《服務規範》),其中明確規定了移動通訊終端生產企業、維修機構在爲消費者提供售後服務時應遵循的服務質量要求。

《服務規範》要求,維修機構應在營業場所公示授權維修證書、服務質量承諾、主要配件來源及價格明細表、服務人員技能資格證書等內容。但通過記者的走訪和消費者的反饋,大部分手機維修店鋪並未公示以上信息。

同時,《服務規範》屬於推薦性行業標準而非強制性標準。“手機產業發展迅速,產品多元,因此很難用一條標準規範所有品類的手機維修服務,這就要求相關標準也要及時更新修訂。”盤和林表示。

“標準分爲企業標準、地方標準、行業標準、國家標準等,標準制定不是一個部門可以完成的,需要企業、標準化機構等共同參與建立,然後推廣,這是一個系統性的過程,需要逐步完善。”蘆雲說。

蘆雲建議,規範手機維修市場,首先需從源頭規範手機維修產業,手機維修店鋪應讓消費者清晰辨明其爲品牌官方授權還是第三方。其次,在維修過程中,商家應清晰告知消費者價格、維修內容、所需配件等,避免引發誤解。

“同時,手機維修的協議往往由經營者單方出具,其中一些條款可能存在不公平的情況,因此協議內容應當規範合理。消費者維修前應多詢問多瞭解,在交付產品時注意留存證據,出現問題及時向商家反映。”蘆雲表示。

盤和林建議,消費者應選擇信譽度較好的維修店,最好是品牌方自營售後。遇到糾紛時,消費者可撥打消費者投訴熱線,同時保存好證據以便進一步維權。

來源:中工網-工人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