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腳麻又無力 恐是這罕病!嚴重可致神經壞死

若出現手腳無力、走路不穩等現象,民衆常會擔心是否爲中風徵兆。(示意圖/Shutterstock)

許多民衆出現手腳無力、走路不穩等現象,第一時間會擔心是否爲中風徵兆,但若症狀是慢性發展且持續8周以上,小心可能是罹患慢性脫髓鞘多發性神經炎(CIDP)。臺灣神經免疫學會理事長羅榮升表示,CIDP的成因爲患者自體免疫系統出現異常,持續攻擊自身周邊神經,尤其是神經外層包覆的「髓鞘」。由於髓鞘主要作用爲保護神經及協助神經訊號傳導,若未及時治療,患者不僅行動不便,若免疫系統破壞到髓鞘內的神經軸,更可能會造成不可逆的神經壞死。

根據國外統計,CIDP發生率約爲每10萬分之1.8,羅榮升表示,因該病相當罕見,所以準確診斷很重要,除了從臨牀症狀表現診斷外,可藉由神經理學檢查、神經電生理檢查、超音波、核磁共振等侵入性檢查結果綜合判斷,來排除其他疾病可能。

羅榮升舉例,診間遇到主述症狀爲手腳麻、無力的患者,最常見原因分別是糖尿病造成的神經病變、攝取過量酒精等原因,較難聯想到CIDP,但CIDP與其他神經疾病有一個最大區別,那就是「反射神經理學」。如失智症造成的神經退化,雖也會使患者步態不穩,但並不會讓患者本身反射功能衰退,也不會出現感覺異常,因此,可從這些方面着手來診斷CIDP。

目前針對CIDP有3種主要治療方式,包括高劑量類固醇的衝擊療法、靜脈注射免疫球蛋白(IVIG)治療以及血漿置換治療。羅榮升指出,臨牀上使用衝擊療法要相當謹慎,由於臺灣B肝患者不少,貿然使用可能會導致猛爆性肝炎;長期使用類固醇也可能導致骨質疏鬆、股骨壞死等副作用。

免疫球蛋白治療相對簡單,只要打3-5天,每月至醫院施打即可。羅榮升指出,目前IVIG在臺灣有部分條件的健保給付,但即便通過申請,現階段健保也只能給付半年兩個全劑量、一年四個全劑量的免疫球蛋白治療。他建議再調整健保給付劑量至半年至少2.5個全劑量,以維護患者生活品質。

羅榮升表示,曾有一位年輕男生不幸在年輕時就被診斷出CIDP,初期使用類固醇衝擊療法效果不錯,後續卻出現容易感染及骨疏等副作用,之後改用免疫球蛋白,雖偶爾會出現皮膚感染,但腳麻狀況改善很多。

羅榮升表示,每種治療的療效都是因人而異,有些病人只要4周以上未進行免疫球蛋白治療就會又沒力,但也有約2成的患者,治療幾次後,長期都沒有再發作,因此,患者切勿輕易放棄治療希望。

文章來源:本文由《健康醫療網》授權報導,未經同意禁止轉載,點此查看原始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