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緊!超50家銀行出手
本報記者 張漫遊 北京報道
在電信與網絡詐騙頻發的背景下,銀行正在收緊無卡業務。
近日,招商銀行發佈公告稱,將於4月9日起停止ATM掃碼存款服務,並表示此舉旨在“提供更安全、便捷的金融服務”。
這一調整並非個例。近年來,包括國有大行、股份行、城商行及中小銀行在內的50餘家金融機構陸續關停或收緊無卡存取款業務。
對於銀行業集體收縮無卡業務的現象,上海金融與發展實驗室首席專家、主任曾剛指出兩大核心動因:一方面與用戶習慣(更偏向於受罪支付手段)變化有關,取現需求下降;另一方面也與日趨嚴格的反詐、反洗錢合規要求密切相關。
用戶習慣變遷:移動支付普及擠壓現金需求
從時間線看,銀行業對無卡業務的調整可以追溯到2022年。
2022年8月,建設銀行發佈通告稱,因業務調整,該行關閉ATM二維碼存款功能,之後可持該行銀行卡、選擇無卡無折存款服務或開通“刷臉辦”服務功能辦理ATM存款業務。同年,中國銀行、廣發銀行也停止了ATM無卡掃碼存款功能。
至於“掃碼取款”功能是否會調整,招商銀行方面並未給出更多信息。
不過,在無卡取款方面已經有多家銀行有所舉動。2024年以來,已有數十家銀行收緊無卡取款業務。除國有銀行、股份制銀行外,中小銀行亦緊隨其後。如2024年12月1日,棲霞農商銀行、萊州農商銀行等中小銀行發文稱,將調整自主設備無卡取款業務。其中,棲霞農商銀行表示,該行將於12月1日起陸續取消自助設備“預約取款”“掃描取款”“無卡存款”等功能。
招聯首席研究員、上海金融與發展實驗室副主任董希淼認爲,從市場需求看,無卡存取款業務總體需求不多,業務量較小,客戶可通過其他方式進行存取款,調整之後影響較小。
根據中國人民銀行數據顯示,2024年,全國銀行共辦理非現金支付業務35763.29億筆,金額5443.29萬億元;2023年,全國銀行共辦理非現金支付業務35425.89億筆,金額5251.30萬億元。
反詐合規高壓:銀行收緊業務降低風險
另外,業內人士認爲,無卡業務的技術漏洞使其成爲金融犯罪的高風險領域。
“掃碼取現和無卡存取款業務雖然便利,但因無法完全覈實客戶身份,容易被犯罪分子利用進行洗錢、詐騙等非法活動。監管趨嚴促使銀行調整相關業務,以降低風險並符合政策要求。”曾剛說。
董希淼認爲,從技術層面看,掃碼存款等無卡存取款通過動態密碼、短信驗證碼等來進行身份驗證,安全等級較低,較爲容易被竊取,從而給用戶資金安全帶來威脅。在當前電信與網絡詐騙頻發的背景下,無卡存取款業務可能成爲不法分子實施洗錢等不法活動的工具,這也是部分銀行調整無卡存取款業務的重要原因之一。
儘管無卡業務收縮已成趨勢,但專家認爲,銀行需在安全與便利之間尋找平衡。
曾剛建議,在現有監管框架下,銀行需採取“技術+管理”雙重策略。一方面,可通過生物識別、多因素認證等技術手段加強客戶身份驗證;另一方面,優化風險監控系統,實時偵測異常交易。同時,銀行還需加強客戶教育,提高公衆對金融風險的認知。在保障安全的前提下,資金業務需要通過創新方式提升用戶體驗,從而實現便利性與合規性的雙贏。
(編輯:朱紫雲 審覈:何莎莎 校對:顏京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