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虧即百億,央企華僑城連收兩單問詢

2021年,不少房企開始暴雷虧損之時,央企華僑城穩處安全區,保持了正盈利狀態。

一年後,華僑城突現上市後首度虧損,虧損額高達109億元,巨大的反差遭到深交所兩度問詢。

第一次是1月份的業績預告,深交所要求華僑城對淨利潤和歸母淨利大幅虧損作出解釋。

第二次是財報發佈後,由於公司財報數據和前期解釋的虧損原因有偏差,以及127億元的大額資產減值,又引來深交所“關照”。

“文旅+地產”雙輪驅動下的華僑城,早年靠着土地紅利跑通了高毛利的經營模式。

但這兩年,疫情疊加行業市場低迷,這兩大業務就像是Double kill,把華僑城拉下了神壇。

華僑城董事兼總裁王曉雯是在業績發佈會上稱:“2022年是公司上市以來經營承壓最重、最爲困難的一年。”

此番大額減值,或許是業績承壓時的“未雨綢繆”;但也有人質疑,這家央企想進行一次“業績洗澡”,以便以後輕裝上陣。

今年年初的業績預告中,華僑城告知了公司歸母淨利潤爲虧損80-110億元,同比下降幅度超過300%。

談及原因時,華僑城提到一條:受市場下行影響,房地產業務結轉量和結轉毛利有所下降。

而後期公佈的財報數據卻與上述說法有所出入。2022年年報顯示,華僑城房地產毛利率並未降低,房地產的毛利率甚至上升了0.51%。

這引發深交所質疑,要求華僑城更詳細解釋出:【報告期內房地產業務毛利率小幅增長但淨利潤大額虧損的原因】。

從賬面上看,資產減值反而成了華僑城業績鉅虧的“罪魁禍首”。

華僑城去年共計提了存貨跌價準備115億元,加上長期股權投資、固定資產、在建工程等資產減值,合計資產減值損失127億元,佔利潤總額比例爲128.84%。

公開數據顯示,這一年來計提減值數額較高的基本上是暴雷房企,像藍光發展——損失160億元)、榮盛發展——預計損失110-170億元。

這樣看來,“三道紅線”飄綠的華僑城,減值數額與上述房企相差不遠,且在一衆首虧的國央企地產中也是減值最高的。

如此龐大的資產減值,讓深交所發出6連靈魂拷問:

要求華僑城說明存貨跌價準備、投資性房地產減值、旅遊景區資產減值等5個指標的合規合理性;以及說明長期股權投資計提與業績預告差異較大的原因。

市場不確定之時,房企一般會提前進行資產減值,將未來可能的價值下降和無法回收的風險都算入本年度的賬目中。

但這也是企業“業績洗澡”的機會,如果今年事先計提,壓低利潤,明年的業績就不會太難看,一些企業就索性一次性虧多一些。

此番大額計提讓業內質疑華僑城使用了“洗澡”伎倆。

業界的目光集中在“存貨跌價損失”一欄上,華僑城127億元資產減值損失中,有115億元來自存貨跌價損失,佔比超90%。

圖源:華僑城A年報

一般而言,庫存結構和去化效率,都會影響存貨跌價情況。

但華僑城的存貨布局並不廣和下沉,現有存貨基本分佈在一二線城市,且去年廣州、成都兩地的銷售均價仍在上漲。

央企的頭銜也給了華僑城一定的市場吸引力。

根據克而瑞數據,2022年全口徑銷售排行榜顯示,華僑城行業排名第50名上升至第35名,全年累計實現簽約銷售額、銷售面積跌幅低於行業百強平均水平。

難道因產品佈局、市場太差,需要大額減值嗎?

華僑城曾在1月份的問詢回覆中稱:即使部分區域銷售價格在上升,但仍然面臨去化艱難的情況。

不過克而瑞研究院也指出,從剩餘可開發建築面積分佈結構來看,華僑城一線城市佔比1.8%,二線城市佔比40.6%,三四線城市佔比57.6%。

未來產品供應結構變化,以及三四線城市去化的不確定性,也許讓華僑城想要未雨綢繆。

值得一提的是,去年3月,華僑城集團迎來新董事長——保利集團原總經理張振高。

有觀點認爲,計提大額存貨跌價準備及資產減值損失,有可能是新任管理層希望一次性處理華僑城的“爛賬”,讓往後任期的數據更好看。

但財務數據有一套嚴格操作框架。對於上市公司來說,虛假陳述、業績洗澡等行爲一旦被認定,就會遭到行政處罰甚至被追究刑事責任,進一步影響市場聲譽和投資者信心。

包庇或是協助企業“洗澡”的會計機構,也會受到處罰,名譽受損。

在今年的業績會上,華僑城高層坦言,首虧的一年,也是最困難的一年。

地產業務之外,受疫情影響,華僑城發家的文旅業務也遭到嚴峻考驗。

2022年,華僑城旅遊業務收入272億元,同比降低37%,毛利率同比下降8%。

公司2022年文旅項目接待遊客6184.9萬人次,剔除增量項目的可比口徑來看,僅爲2019年同期53%水平。

據瞭解,華僑城在疫情前,還曾大力佈局了50個城市的文旅業務。

由於文旅項目投入大、資金週轉速度慢、回報週期長的特點,華僑城主打“文旅+地產”雙輪驅動模式,文旅開發運營依賴住宅銷售“輸血”。

但在樓市下行階段,這一模式容易遭遇瓶頸——項目去化率拉低,從而影響文旅項目現金流和持續發展。

去年,華僑城試圖將文旅和地產進行分割:

在運營方面,剝離各事業部存量非地產開發類產品的運營職能,形成旅遊、商業、酒店項目的專業化運作二級平臺。

華僑城希望用更專業化的隊伍結構,打造一批標杆項目,幫助文旅業務“造血”,而不是過度依賴地產。

另外,防疫政策調整後,今年旅遊業復甦明顯比地產行業要快,這也讓華僑城看到了希望。

2023年一季度,公司文旅項目共接待遊客超2300萬人次,同比增長約80%。

王曉雯在業績會上表示,對華僑城的未來充滿信心,在她看來,文旅行業仍是“永不落幕的朝陽產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