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呆子友好型社會
中國人歷來看重“人情世故”。
儒家思想的核心,就是教導“爲人處世之道”,甚至發展出了“三綱五常”等倫理。還記得《紅樓夢》裡榮國府的那副對聯——“世事洞明皆學問,人情練達即文章”嗎?
善於察言觀色、接人待物的“精明人”,走到哪裡都吃香。相反,如果你不善於交際,就要吃大虧。哪怕你專業技能力再強,也會被人譏諷爲“書呆子”“憨秀才”“死腦筋”。
在我們的《二十四史》裡,很少能看到數學家、物理學家、化學家的名字。爲什麼?因爲這些苦心鑽研科學理論的“書呆子”,是不受待見的。他們發明了新工具,得不到任何獎賞,反而會被扣上“不務正業”“奇技淫巧”的帽子。
就算在人文藝術領域,要想成功也得會搞關係。那些情商不高的“詩癡”“文癡”“畫癡”“曲癡”“舞癡”,普遍過得不好。琴棋書畫樣樣精通的唐伯虎,都吃不飽、穿不暖,連下葬費都要去外面借。
大部分“書呆子”,都會涌向科舉考場。可是錄取率太低,大多數都止步於秀才,然後當個鄉村教師混日子。就算考上了舉人、進士,可以當官拿俸祿了,但事業還是不順。像海瑞這樣的“耿直之士”,一生受人排擠,還險些被殺。
縱觀整個農業時代,“書呆子”都過得很慘。
但工業化以後,社會分工越來越細,知識和技能的重要性變強了。越來越多的“書呆子”走向了舞臺中心,過上了富足的生活,擁有了廣闊的發揮空間,也贏得了社會的尊重。
“五四運動”後,中國文化界一掃前朝灰霾,進入了百花齊放的新時代。隨着市民文化的興起,中國開始出現了一批經濟和思想雙獨立的知識分子。
這些人再也不用捧帝王將相的臭腳,不用看達官貴人的臉色,而是安安心心爲普羅大衆搞創作。他們的作品,給國人帶來了啓蒙思想,激發了青年的愛國熱情,爲民族革命做了貢獻。
與此同時,這些獨立知識分子也獲取了不錯的精神和物質回報。比如說魯迅先生,就用豐厚的稿費,在北京買了一套四合院。
除了這批人文類“書呆子”,理工類“書呆子”也逐漸站起來了。新中國建立後,自然科學的地位迅速上升。哪怕在經濟最困難的年代,國家也沒有虧待科研工作者。錢學森等科學家的伙食標準,比黨員幹部還要高。
同時,爲了科學家安心搞科研,各級政府還投入大量人力、物力、財力,興辦了一批又一批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這些“象牙塔”裡,供養着一幫“兩耳不聞窗外事”的科學家。
數學家陳景潤,就是典型代表。雖然他不修邊幅,講話也磕磕巴巴,但他在數學領域取得了超高造詣,獲得了周總理的賞識,成了全社會的偶像,47歲時還娶到了29歲的漂亮女醫生。
正是因爲有了這羣默默奉獻的科學家,新中國才能在極短時間內搞出“兩彈一星”,才能在國際舞臺上揚眉吐氣。
改革開放以後,市場經濟越來越活躍,“書呆子”的出路也就越來越廣。
除了政府、大學和國企外,外資企業和民營企業也能供養專業人才。任何一家民企,只要做到了一定規模,就會成立實驗室或研究中心,然後招聘一批“書呆子”來搞技術。
哪怕是普通人看來最沒技術含量的物流公司,也在砸錢搞科研。2022年,順豐公司投入了35.3億元研發經費,供養了5652名研發人員,其中碩士學歷的有1043人。
至於像華爲、蘋果這樣的科技公司,那就更不用說了,整個公司都是以科學家和工程師爲核心的。截至2022年12月31日,華爲的研發人員佔比爲55.4%。具體來說,華爲擁有大約20.7萬名員工,其中研發員工約爲11.4萬名。
在華爲研發部門,沒有論資排輩的傳統,更沒有辦公室政治,一切以專業能力爲準。哪怕是20多歲的新人(“天才少年”),也有可能獲得百萬年薪,以及任正非親自簽發的嘉獎令。
在任正非眼裡,科學家是第一位。如果你是他看重的科學家,他可以爲你提供一切服務。如果你不想去華爲公司上班,他可以爲你專門建一座實驗室。
不只理工類“書呆子”吃香,文科類高材生也能獲得企業的優待。
不少銀行、證券公司、保險公司、信託公司、地產公司,都成立了宏觀經濟研究中心,高薪聘請了一批研究員(分析師)。這些人不做具體業務,專門研究宏觀經濟和行業趨勢,還保留了濃重的書生氣。
以上這些“書呆子”都是由企業供養的,隨着金融和互聯網行業的進一步發展,社會還出現了一批不受資本節制的專業人士。
雪球網上的大V,就是比較厲害的金融個體戶,如炒股的、炒期貨的、炒黃金的、挖礦的。他們都宅在家裡,基本不用出去社交,可能一天到晚都不說一句話。
互聯網興起後,很多“書呆子”當上了自由職業者。像董宇輝這樣的“讀書人”,可以去自媒體平臺開設賬號,做知識類網紅。喜歡自由的設計師、程序員、工程師、收納師等專業人士,可以在衆包平臺接任務。
所以說,經濟越繁榮,科技越發達,“書呆子”的出路越多、前途越好。
反過來,“書呆子”越多的地方,科技進步速度也更快,經濟也會更活躍。
所以我們發現,發達國家不但喜歡掠奪發展中國家的礦產資源,還爭搶發展中國家的人力資源,尤其是“書呆子”。
美國早在一百年前就認識到了“書呆子”的重要性,所以在二戰前後去歐洲搶救了一批又一批猶太科學家。這批猶太科學家的到來,迅速提高了美國的科研實力,也改變了美國的國際形象。
19世紀時,歐洲人都覺得美國是“文化沙漠”“暴發戶天堂”。但到了20世紀下半葉,美國已經成了全球學術中心、科技第一強國。
後來,美國養成了“挖牆角”的習慣。美國移民局每年都要從世界各國招攬上萬名專業人士(主要是科學家),然後給他們綠卡(甚至國籍),讓他們留在美國效勞。
所以說,我們要成爲科技強國,必須先建設“書呆子友好型社會”。
No.5681 原創首發文章|作者 江左三郎
開白名單 duanyu_H|圖片 視覺中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