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寫塔克拉瑪干沙漠邊緣阻擊戰的“阿克蘇答卷”

(原標題:書寫塔克拉瑪干沙漠邊緣阻擊戰的“阿克蘇答卷”)

數據顯示,得益於多年的防沙治沙工作及“三北”防護林工程實施,阿克蘇地區的森林面積增加、覆蓋率提高。目前,地區森林面積達1737.1萬畝,覆蓋率從2012年的6.5%提高到目前的9.06%。與此同時,地區實現了土地退化“零增長”,荒漠化土地和沙化土地面積“雙減少”。

造林縛沙龍 逐綠向前行

——書寫塔克拉瑪干沙漠邊緣阻擊戰的“阿克蘇答卷”

4月14日,從沙雅縣城出發向南,經過60餘公里的車程就到了塔克拉瑪干沙漠。映入眼簾的除了綿延不斷的沙丘,更多的是沙漠邊緣鬱鬱蔥蔥、一眼望不到頭的胡楊、新疆楊,林間梭梭、沙棗樹等沙生經濟植物也是枝繁葉茂。從高空俯視,延伸的綠洲猶如給沙漠圍上了一道綠色的“圍巾”。

塔克拉瑪干沙漠位於塔里木盆地中心,是中國最大的沙漠,亦是世界第二大流動沙漠。在歷史上,塔克拉瑪干沙漠不斷擴張,給綠洲城郭帶來現實危害。《史記》所記載的“西域三十六國”中的樓蘭國等,就覆沒在漫漫黃沙之中。

阻擋沙漠對綠洲的侵蝕,是實現地處塔克拉瑪干沙漠邊緣的阿克蘇地區經濟發展、拓展各族羣衆生存空間的永恆主題。

從上世紀八十年代開始,阿克蘇發揚柯柯牙精神,抱着終有一天會戰勝沙漠的“愚公移山”志,依託國家“三北”防護林工程,開啓了數十年如一日的防沙治沙工作。40多年來,在塔克拉瑪干沙漠邊緣築起一道寬60公里、長386公里的“綠色長城”,成功阻止了沙漠入侵綠洲,保護了各族羣衆賴以生存的家園。

今年春季,響應國家和自治區的號召,地區打響塔克拉瑪干沙漠邊緣阻擊戰,計劃用6年時間,進一步築牢生態屏障。這是地區上下深入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在內蒙古自治區巴彥淖爾市主持召開加強荒漠化綜合防治和推進“三北”等重點生態工程建設座談會重要講話精神的生動實踐。

回望:昔日黃沙肆虐侵襲

地處塔克拉瑪干沙漠邊緣的阿克蘇,昔日飽受風沙之苦,尤其對緊鄰沙漠邊緣的阿克蘇市、庫車市、沙雅縣、阿瓦提縣及柯坪縣等縣(市)來說,當地羣衆的生產生活遭到極大威脅,更直接影響到地區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

“沙丘流動很快,沒幾天就推進到房子跟前。要是遇到沙塵天,遮天蔽日都是沙子,眼睛都睜不開。”4月7日,說起昔日的塔克拉瑪干沙漠造成的危害,沙雅縣蓋孜庫木鄉庫木博斯坦村村民陳月琴感慨萬千。

陳月琴所處的庫木博斯坦村,是沙雅縣最靠近塔克拉瑪干沙漠的一個村。上世紀八十年代之前,這裡每年春秋兩季都會刮幾次沙塵暴,瞬間讓白晝變黑夜,能見度只有幾米,爲了躲避風沙,村民不得不待在家裡。

“沙粒順着門縫吹進屋裡,人臉上、頭上全是沙子,桌子上、牀上也全是沙子。”陳月琴說,曾經村民飽受沙塵暴之苦。

“風天一出門,帶回半斤沙”,這是居住在塔克拉瑪干沙漠邊緣村民的口頭禪。 年平均降雨量25毫米,年平均蒸發量卻是其150倍,每年風沙天氣在180天以上,說到塔克拉瑪干沙漠,人們眼神中滿是無奈。

奮進:四十餘載防沙治沙

面對塔克拉瑪干沙漠帶來的風沙危害,防沙治沙工作提上了日程。自1978年國家啓動“三北”防護林工程後,地區積極爭取項目資金支持,啓動實施了“三北”防護林工程,防沙治沙工作就此拉開序幕。

一部治沙史就是一部生態文明建設的創造史。地區林業和草原局林保中心副主任張志軍回憶,從柯柯牙荒漠綠化工程建設開始,再到地區相繼啓動實施“五個百萬畝”生態修復及荒漠化治理工程,年年春秋季,地區廣大黨員幹部及各族羣衆自發來到沙漠邊緣及戈壁荒灘開展義務植樹造林活動;同時,地區實施人工造林、退耕還林、退牧還草、人工種草、草方格固沙……40多年來,在綠洲與沙漠交界處植出面積爲2.3萬平方公里的綠洲。

連綿起伏的沙丘上是成片的白楊樹、梭梭樹和沙棗樹,星星點點的湖泊如寶石般點綴在沙海中,隨風搖曳的蘆葦叢中,時而有飛鳥展翅飛翔、時而有野兔跑過,這是如今艾西曼區域所呈現出的喜人景象。

誰能想到,如此美麗的艾西曼區域,曾是沙化嚴重區。

三年前,受塔克拉瑪干沙漠侵襲,艾西曼區域土地沙化嚴重,沙丘逼近村莊,區域內湖區面積逐漸萎縮,生態環境越來越脆弱。

2021年,地區啓動艾西曼區域生態修復及荒漠化治理工程,阻止塔克拉瑪干沙漠風沙侵害,築牢生態屏障。

阿瓦提縣林業和草原局艾西曼區域管護站站長蔣軍親眼見證了艾西曼區域由黃變綠的蛻變。他說:“通過人工造林、人工種草、封沙育林、溼地修復等措施,艾西曼區域生態環境得到改善,塔里木兔、野雞等野生動物也時常可見。”

艾西曼區域的變化是地區防沙治沙取得顯著成效的一個縮影。統計顯示,黨的十八大以來,地區累計完成沙化土地治理面積644.78萬畝,並建成6個國家沙化土地封禁保護區。“十三五”期間地區完成“三北”防護林工程建設163.75萬畝。

造林縛沙龍、沙丘變綠洲。如今,行走在塔河兩岸, 處處披綠裝,林成行、溝相通、渠相連,悠悠碧波與蔥蔥花木交相輝映,美不勝收。

發展:沙裡淘“金”產業興旺

沙漠綠了,百姓富了,這是人類與沙漠相處當中,一個雙贏的結果。

在防沙治沙中,地區各地堅持因地制宜、綜合防治、可持續發展的防沙治沙戰略,嘗試開展光伏治沙、微鹹水滴灌種植梭梭、沙漠種植肉蓯蓉、羅布麻等,探索出一條符合自然規律和區情的特色防沙治沙道路。

緊鄰塔克拉瑪干沙漠邊緣的沙雅縣,相繼引進中國電力建設集團、新疆仙草蓉科技有限公司、沙雅縣漠鑫開發有限公司等多家社會資本參與防沙治沙工程,通過種植沙生經濟植物、發展光伏產業等方式,實現固沙增綠富農。

4月6日,走進位於沙雅縣蓋孜庫木鄉萬畝梭梭治沙示範基地,工人們正忙着採挖肉蓯蓉。在該基地的烘乾車間,一車車的肉蓯蓉正等待烘乾和精深加工。“每畝肉蓯蓉的產量在200公斤以上,現在市場行情好,每畝地收入2000元左右。”沙雅縣漠鑫開發有限公司副總經理任朋輝說道。

得益於境內充足的沙資源優勢,阿瓦提縣採取企業主導、扶大扶優扶強的政策,建設了佔地8300餘畝的刀郎部落景區。憑藉沙漠、胡楊等優質的自然風光,景區每年都會吸引疆內外衆多遊客,帶動了當地旅遊業發展,讓當地村民在家門口吃上“旅遊飯”。

刀郎部落景區副經理況琳琳說,清明節期間,景區接待遊客8000餘人(次),當地100餘名村民在景區從事餐飲、商品銷售等,實現了增收。

從“沙進人退”到“綠進沙退”,再到把黃沙變爲“金沙”,地區各地立足生態,科學培育特色沙產業,在種植沙棘、梭梭、檉柳、文冠果、甘草、四翅濱藜、羅布麻等沙生經濟植物改善生態環境的同時,發展“旅遊+”沙產業,實現在沙裡“淘金”,開啓新的經濟增長點。

沙雅縣沙漠公園、庫車市沙漠公園、沙雅縣沙雁洲景區、新和縣沙漠花海景區,以及烏什縣欣禧源葡萄酒業有限公司、新疆黃羊灘生態林業開發有限責任公司等一批景區和企業的建設落戶,讓沙漠經濟充滿澎湃動力。

據統計,2023年地區涉沙旅遊業接待遊客數量爲24.21萬人,年收入約834.9萬元。截至目前,地區沙區種植特色經濟植物面積達25.79萬畝,涉沙產業企業12家,2023年沙產業企業產值合計8900萬元,帶動就業5000餘人,人均增收4000餘元。

開戰:誓將沙漠變成綠洲

多年的探索和實踐成就了一條生態建設與經濟發展並重、治沙與治窮共贏的荒漠化防治道路。

數據顯示,得益於多年的防沙治沙工作及“三北”防護林工程實施,地區的森林面積增加、覆蓋率提高。目前,地區森林面積達1737.1萬畝,覆蓋率從2012年的6.5%提高到目前的9.06%。與此同時,地區實現了土地退化“零增長”,荒漠化土地和沙化土地面積“雙減少”。

十年樹木,非一日之功。雖然地區的總體生態環境在不斷向好,但自然生態環境脆弱、易發生土地荒漠化的自然條件並沒有變。

防沙治沙是一項長期而艱鉅的任務,需要一代代人爲之接力奮鬥。

藍圖繪就、戰鼓擂響。在充分論證地區水土條件、大風途徑及影響程度後,3月23日,塔克拉瑪干沙漠邊緣阻擊戰在沙雅縣蓋孜庫木鄉區域(塔河南岸)正式開戰。

張志軍說,按照規劃,至2030年,地區將在塔里木河流域、塔克拉瑪干沙漠邊緣實施防沙治沙治理區域面積2000.8萬畝,採取人工造林、種草、封沙育林(草)、退化林和草原修復、草方格固沙、胡楊林生態補水、森林撫育、病蟲害防治、“光伏+治沙”等12項綜合措施,確保塔克拉瑪干沙漠邊緣阻擊戰各項任務高質量完成。

目前正值春季植樹造林季。連日來,沙雅縣、阿瓦提縣、阿克蘇市等地植樹造林點掀起大規模國土綠化行動。

沙雅縣人民政府辦公室幹部王芳說,這次她參加的春季植樹造林活動,是她第一次在沙漠裡面植樹,雖然很辛苦,但想到植樹能讓沙漠變綠,覺得一切都值了。

在地區,還有千千萬萬個年輕的“王芳”,他們用責任與付出托起沙漠中的希望。(劉紅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