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摘精選》運用經脈血壓計的漢醫診療室

爲什麼甲狀腺出問題,要從心臟來解呢?(示意圖/shutterstock)

在我的門診中,女性病人常因甲狀腺亢進前來求助,然而在我們看來通常是心臟先發生了問題,甲狀腺爲協助心臟運作,慢慢才成爲『問題』。要如何理解這個現象呢?爲什麼甲狀腺出問題,要從心臟來解呢?

當一位甲狀腺問題的人來到面前,透過經脈血壓計,我們至少可從三個層面得到訊息,進而診斷──

首先確認是否處在外感,第二掌握患者循環系統的狀況(內因),第三理解其心靈活動層面(情志)。此三個層面又彼此息息相關,呈現漢醫獨特的整體系統觀點。

是否病毒感染?

許多研究證明越來越多甲狀腺亢進問題與EB病毒(Epstein-Barr Virus)感染有關。從漢醫角度來說,這就是「外邪」(外感)。

病人感染外邪,身體爲了要跟病毒打仗,進而產生抗體,當自體免疫抗體攻擊甲狀腺細胞上的促甲狀腺激素受體( TSH receptor),造成甲狀腺組織增生並分泌更多甲狀腺素 (T3與 T4),於是演變成甲狀腺亢進等症狀,進而產生更多病理的變化。

臨牀上看到大部份病人,尤其是女性甲狀腺病人,通常是心臟發生問題,甲狀腺來幫忙,這便是代償作用。

更重大的發現是甲狀腺亢進或產生結節的病人,可以說是自體免疫系統產生問題。對漢醫來說,這也與病毒感染有關。病毒感染後產生抗體,然後促進甲狀腺素分泌。

爲何與循環代謝息息相關

從漢醫整體的觀點來看,甲狀腺素分泌與心臟循環代謝息息相關。

甲狀腺素調整身體的代謝率,讓心跳加快,增高基礎代謝率,幫助心臟調節身體代謝跟機能。原本是正常的現象,可是當人體常常處於病毒感染狀態,這一機制便容易失衡。

從西醫角度來看,甲狀腺素太低造成心臟衰竭,太高增加心臟負荷。因此處理的方式,通常是吃藥或是切除。

從漢醫系統來看,其實是心臟先出問題(不是西醫角度的器官問題),功能不足,藉由多分泌甲狀腺素,提高代謝率,兩者互爲因果。也因此臨牀上治療,通常會先處理心血管問題,解決心臟問題,甲狀腺問題也纔能有解。

爲何與飲食相關

甲狀腺位於漢醫經脈體系的「足陽明胃經」這條經絡上。與甲狀腺相關的疾病,從臨牀上看來,也與「足陽明胃經」息息相關。甲狀腺位於胃經上,也表示着是跟痰溼或者虛火這些問題相關,在治療與臨牀,我們也會同時去處理這些問題。

甲狀腺結節裡面皆是一些黏液,其實就是我們漢醫講的「溼」,這也就是爲什麼我們在臨牀上要求病人,如果溼的體質一定要小心,儘量減少水果、飲料、麪食等飲食。

食物的影響至爲要緊。身體無論偏寒溼或者溼熱,皆會造成不一樣的影響。寒溼比較偏向於甲狀腺低下,溼熱就比較亢進,卻也不能完全如此區分,每個病人體質還是有差異的。

心靈活動 (情志狀態)

壓力源也是其中互爲因果的關鍵因素之一。

坊間常有人說女性甲亢是性子太急了,可是正如上文說的,她其實可能受病毒感染(外邪),又可能工作家庭壓力大,因此造成心臟負荷過大,甲狀腺素增加是爲了增加代謝率,協助心臟。種種因素皆是互爲因果的。

甲狀腺基本作用,便是提高代謝率。遇到壓力時,身體爲了應付緊急狀況,不只伴隨着甲狀腺素增加,腎上腺分泌也會增加,這些都是爲了提高代謝率,應付危機。

應付危機應該是短期的,可是若沒有適當的調整,身體便一直處在高度緊張狀態,長期下來形成身體病態,出現自體免疫的問題,就像車子一直卡在高速檔,沒辦法停車或倒退。

臨牀上常見莘莘學子由於課業壓力開始誘發,最初是過敏問題,可能是鼻子過敏。接下來往裡面走,變成咽喉問題,再往裡面變成甲狀腺問題,病機一步步來由輕而重。

能不能恢復正常,除了避免病毒感染,適當飲食,其實與我們教育價值單一化有關,一直以來學校教導學生努力用功,很少教導學生如何偷懶放鬆。臨牀上,我常和病人說,學着偷懶、學着摸魚,不然病好不了,甲狀腺問題通常發生在求好心切的個性體質。

(本文摘自《血壓的秘密》/布克文化)

【內容簡介】如果,量血壓就知道今天身體適不適合跑步!

如果,量血壓就知道是不是感冒了!

如果,量血壓就知道吃下去的營養品適不適合自己!

如果,量血壓就知道自己五臟六腑的狀況!

真有這樣的神器嗎?只要量測血壓,便知身體大小事。

不只身體,連情緒,意識狀態,通通可以知道!

更重要的是這些資訊就像去醫院做各種檢查,得出的檢查報告,可以作爲醫師治病診斷的依據,那麼是不是以後在家就可以看病呢?

【作者簡介】郭育誠

中西醫師,原名郭玉誠,臺灣中國醫藥大學醫學系三十屆校友,臺灣大學藥理學研究所碩士、臺灣大學電機所醫學工程博士。

爲臺北醫學大學醫學系藥理學科及中國醫藥大學學士後中醫系兼任助理教授,並榮任中華全球經脈臨牀醫學會創會理事長。

1998年創立「當代漢醫苑」中西醫整合診所,將王唯工教授發明的脈診儀應用於臨牀,慨然寄望以科學整合當代中西醫學,融合古籍經典與現代科技,再現東漢《傷寒雜病論》(桂林古本)的巔峰智慧,重啓漢醫乾坤。

從2006年起應邀出席世界鍼灸聯合會年會、2007年第六屆國際傳統及輔助醫學大會、第三屆世界中西醫結合大會等國際性學術會議擔任專題主講人。與王雪苔、韓濟生、李鼎、朱兵、張縉、李金龍、渥美和彥等當代名家同場演繹闡述漢醫的奧秘。至2019年,已應邀在世界各地包括中國、馬來西亞、加拿大、美國、葡萄牙、義大利、日本、印度、愛爾蘭、法國、捷克、德國等世界醫學大會演講與獲獎。

以粒子與波的二元性解釋中西醫學的差異,並從波的角度詮釋「氣」與「經脈」。透過脈診、十二經脈與奇經八脈的分析與人工智能系統,建立一套可以應用於臨牀診斷與治療的中西整合實證醫學。並在遠距醫療、中草藥新藥開發、雷射鍼灸、癌症治療與精準醫療獲得實際的運用。這些基礎醫學研究與臨牀應用榮獲2018年維納斯基金會藥理學傑出研究獎。

着有《上池之水——漢醫的秘密》(2013,當代漢醫苑)與《追尋失落的漢醫》(2019,布克文化)。

《血壓的秘密》/布克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