數轉學員 期許邁向企業永續

數總執行長王怡雯(右二)與數轉及零碳大學學員合影。圖/數總提供

數轉大學第二屆學員名單

根據波士頓顧問公司2022年2月調查,2021年僅有35%企業達成數位轉型目標。又據資誠針對臺灣CEO的調查報告,早在2018年臺灣CEO就發現數位科技與人才策略是決定企業未來,尤其疫情後,「數位轉型」成爲企業生存必要條件。

臺灣數位企業總會於2020年成立「數轉大學」,協助企業由數位化、數位優化開始,藉由梳理組織、流程、系統依序推動,引領檯灣企業逐步走向數位轉型,共創的商業模式。數轉大學第二屆招收了九位學員,學員行業別跨及能源、生醫、餐飲、貿易、製造等領域(見表),都期望加入數轉大學後可以讓自家企業邁向永續,持續成長。

臺巨生技陳一銘:

數總平臺交流,激盪轉型新靈感

創立滿40年、曾連續3年與紐約時裝週合作的彩妝品牌臺巨生技股份有限公司總經理陳一銘直言,「做數位化的初衷是爲了提升效率,無論是在溝通層面、工作本身或是人力運用。」

陳一銘透露,多年前臺巨生技就如火如荼開始進行數位轉型,臺大電機所畢業的他自嘲是一個「懶惰的人」,對自動化、數據化管理相當有興趣,長期深入鑽研。他指出,數位化能夠取代重複性工作,做到溝通及設備工具優化,就企業層面而言,發揮很大的效益。

陳一銘認爲,數轉大學有很大的存在價值,比起先前自己單打獨鬥,加入數轉大學最大的好處是透過與來自四面八方的產業進行交流,過程中不僅接收到許多刺激,同時也激盪出新靈感。

陳一銘指出,數總的學員各個表現活躍、目標性強,學習氣氛熱絡,能夠帶領公司朝對的方向前進。針對數位轉型的下一步,陳一銘強調,臺巨生技多年來積極在零售端導入數位工具,試圖與純製造廠做出差異性、多元化。

零售數位化從品牌到銷售通路,近年來也趨於成熟,然而,如何持續有效運用數位工具,纔是將來能在同業間脫穎而出的關鍵。

幸中金屬傢俱蔡宗賢:

加入數總帶領公司邁向智慧生產

在業界有「桌腳王」稱號的餐飲業傢俱供應商幸中金屬傢俱有限公司,成立超過50年,王品、路易莎、老爺酒店等臺灣知名餐飲、飯店業者,都是幸中金屬的客戶。

幸中金屬傢俱副總經理蔡宗賢坦言,對金屬傢俱產業來說,數位轉型的門檻相當高,無論是機器設備或人員投入,尤其中小企業比起大公司,資源相對缺乏,更是難上加難。他觀察,現階段有着手規劃數位轉型的業者也較多集中在上游純代工廠,但要達到智慧生產,還有很長一段路要走。

加入數總後,蔡宗賢彷彿找到了解答,「數總不僅對產業生態有深度瞭解、提供數位轉型的高度專業及前瞻性見解,此外,更能夠協助面對承先啓後挑戰的二代接班學員,循序漸進達成各階段目標。」

蔡宗賢認爲,加入數轉大學最大的優勢在於「做中學」,所有活動皆以實務導向。他舉例,DiGiTalk由不同產業的二代接班者分享轉型過程,可以從中汲取不同商業思維模式,同時找到資源串接及跨界合作的機會。透過DiGiElite一對一業師輔導,爲學員量身打造數位轉型方針,蔡宗賢形容,「業師就如同企業的陪跑教練,陪着我們跑向數位轉型的目的地,徹底打破傳統顧問只給建議的框架。」

蔡宗賢說,接下來的目標是開設自有電商平臺,希望用更科學化的方式進行智慧製造,透過數位行銷來整合數據,從顧客身上洞察新商機,創造出符合市場需求的最佳商業模式,也期許自己在下一個50年,引領幸中金屬進軍世界舞臺。

容誠駟高永誠:

疫情之下,盼作業系統智慧化

容誠駟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高永誠自10多歲開始創業,在20多歲即創立手搖飲品牌「珍煮丹」,至今已發展到近百家連銷加盟規模,在疫情下,也面臨到數位轉型壓力,今年也加入數轉大學新生行列。

高永誠分享,「珍煮丹」2010年從攤販起家,如今,創業邁入第13年,全球據點橫跨10國,早已從原本的小攤販升級爲大企業,他將「珍煮丹」成功爆紅的原因,歸於鮮明的產品特性,加上對的時機,才得以受到消費者青睞。

高永誠說,起初只想着把市場端顧好,直到近年遇上疫情,讓他停下腳步思考,擴展市場的同時,管理也需一併跟上,如果管理跟不上,企業遲早會崩盤。

一直以來,「珍煮丹」團隊一年固定一到二次,飛往海外據點做當地交流及輔導,然而在疫情下,各國紛紛關閉邊境,爲了突破地緣限制,不得不採用線上方式。但同時,也產生轉型的契機。

高永誠坦言,儘管公司現在已導入許多數位化系統,但還未做到善加運用,原因在於自己對數位轉型的理解不完整。他認爲,營運部門扮演火車頭的角色,他若沒有帶頭去了解如何透過數位化,完備店家管理、加盟輔導,公司很難有突破性改變,也因此,數總積極協助臺灣企業做數位轉型及改革的理念,深深打動了他。

「數總導師總是能直接指出盲點,讓參與學員意識到企業自身問題,快速做出調整。」高永誠透露,在加入數轉大學前必須經過兩次面試,其中有位導師直接向他問到 :「既然你想法清晰、也知曉邏輯的運用,爲何遲遲沒有落實數位轉型 ?」這句話如醍醐灌頂,讓他意識到,轉型和創業一樣,必須洞燭先機,積極把握機會,如果只想等到準備好再執行,往往早已被競爭對手超車,爲時已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