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數字+”解鎖新場景 爲實體經濟插上智慧翅膀

(原標題:“數字+”解鎖新場景 爲實體經濟插上智慧翅膀)

智能調度可以讓一條流水線生產不同款式的產品,智慧統籌系統能夠把超市裡的商品派送到消費者手中,數字化果園還能實時監控溫度、溼度、土壤等外部環境狀況……在當下,隨着大數據、雲計算、人工智能等領域的迅猛發展,數字技術正在賦能實體經濟中的千行百業,不斷孵化出新業態、新產業、新動能。

數字經濟的崛起正重塑着經濟發展模式,實體經濟與數字產業的融合是數字化轉型的核心動力。有關專家表示,新一代數字技術正在全面向經濟社會的各領域滲透,要通過數據賦能、創新驅動和技術變革,加快實現生產工藝革新、生產效率提升、生產協同優化,爲實體經濟的高質量發展帶來進一步的推動效應。

在河北石家莊,同福“饅頭生產線”正高速運轉,食品工業生產線實現少人化操作;在浙江寧波,5G智能車間裡熱火朝天,無人小車搭載着原料穿梭不息;在江蘇南通,智慧紡織工廠裡只有幾名工人巡檢,機器傳感器自動採集信息並上傳系統……

近年來,我國製造業數字化、網絡化、智能化水平顯著提升。工業與信息化部數據顯示,我國已連續三年實施智能製造試點示範行動,培育了421家國家級示範工廠、萬餘家省級數字化車間和智能工廠,人工智能、數字孿生等技術在我國90%以上的示範工廠得到應用,5G應用在製造業質量檢測、礦業生產等領域規模推廣,工業互聯網融合應用已拓展至49個國民經濟大類,形成了200餘個工業互聯網示範應用標杆。

“數字化轉型是培育新質生產力的發力點之一,數字經濟與實體經濟深度融合,信息化與工業化深度融合,將會促進一批新業態新模式新服務的產生,形成發展疊加倍增效應。”業內人士表示,隨着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蓬勃興起,加快推動數字技術與實體經濟融合發展,推進實體經濟數字化轉型,不是一道“選答題”,而是一堂“必修課”。

數字技術讓“中國製造”變成“中國智造”,也助力“農業大國”向“農業強國”轉型升級。當前,大數據、雲計算、區塊鏈等新興數字技術正在與農業、農村持續融合,通過優化傳統資源配置模式,爲實體經濟的數字化轉型提供新機遇。在河北,“一個饅頭撬動一連串產業”的故事正在上演,倉儲式超市同福爆品倉創新採用了前店後倉、批零兼營的新型業態,將當地農商、經銷商、終端商等聯繫在一起,給當地鄉村振興產業帶來了新的合作發展機遇,一起把饅頭“送上網”,讓更多農產品“走出去”。

“這個爆品倉是我們共享科技平臺的重要組成部分之一,也是用互聯網思維發展實體經驗的一次嘗試和實踐。”同福集團副總裁姚磊表示,在數字經濟迅猛發展的當下,傳統廠商(農商)、經銷商、終端商所面臨的既是挑戰,又是機遇。要通過建設智能化的數字信息平臺,推動產業鏈上各環節的信息共享和全方位賦能,實現智慧物流、集約運營、降本提效。

“要想幹得巧,農具改革好。”在如今的信息化時代,智能信息平臺成了農產品生產、運輸和分銷的“數字農具”。人工智能、區塊鏈、智能感知等前沿技術的創新性推廣應用,爲美麗鄉村的建設提供了源源不斷的數字化供給。

有關專家表示,從田間地頭到物流經銷,從超市貨架到居民餐桌,數字化轉型是目前農產品供應鏈創新發展的重要方向。下一步,要加快運用新一代信息技術賦能傳統供應鏈,推動供應鏈流程可視、響應靈活、運作智能,實現農業供應鏈從弱集成、鬆散化向全鏈接、一體化的全面轉型。(王檬對本文亦有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