私募產品淨值“消失”連鎖效應發酵 高淨值投資者認購意願“雪上加霜”

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 陳植 上海報道

一時激起千層浪。

8月1日,《私募證券投資基金運作指引》(下稱《新規》)將正式實施。

新規要求私募管理人不得向不存在私募證券投資基金銷售委託關係的機構或者個人提供基金淨值等業績相關信息。此外,除私募基金管理人、與其簽署該基金代銷協議的基金銷售機構外,任何機構和個人不得展示和傳遞基金淨值等業績相關信息。

目前,私募排排網等多傢俬募基金服務平臺相繼“下架”衆多非代銷的私募產品淨值披露等服務。

“這也令私募產品代銷業務雪上加霜。”一位第三方財富管理機構負責人向記者感慨說。今年以來,權益類市場波動加大導致高淨值投資者投資證券類私募產品的意願顯著下降。如今,他們又缺乏不同證券類私募產品的“業績比較”,難以瞭解私募機構的實際投資優勢,令投資興趣進一步降溫。

多位高淨值投資者告訴記者,以往,他們在做出是否認購證券類私募產品前,會綜合比較不同私募機構同策略私募產品的累計收益、年化收益、近一年收益、淨值最大回撤幅度、淨值回撤幅度收復時間等,研判自己所投的私募產品是否具備“過硬的投資實力”。如今。隨着第三方財富管理機構無法展現這些“產品業績比較”信息,他們的私募產品投資也在某種程度失去了“方向感”。

“今年以來證券類私募產品淨值回撤幅度也比較大,我們也正好藉機婉拒第三方財富管理機構的投資邀約。”一位高淨值投資者向記者私下透露。

這令衆多中小第三方財富管理機構“如坐鍼氈”——一旦失去私募產品代銷業務營收,他們將很快遭遇“生存問題”。

上述第三方財富管理機構負責人直言,儘管業界普遍認爲《新規》可能對中小私募機構的衝擊較大,但事實上,《新規》對第三方財富管理行業的洗牌效應同樣不容忽視。

值得注意的是,面對私募產品“越來越難賣”,部分具有公募基金代銷牌照的大型第三方財富管理機構迅速轉變經營策略,開始向高淨值投資者“推介”公募產品,力爭“留住”這些高淨值客戶。

私募產品代銷難度加劇

受《新規》影響,近日衆多私募基金服務平臺可展示淨值波動的私募產品數量均大幅縮水。

當前,私募排排網展示1000多隻簽署代銷協議的私募產品淨值。

但據中國基金業協會數據顯示,截至6月底,存續的私募證券投資基金數量達到9.5萬隻,這意味着私募排排網能展示淨值波動的私募產品佔比僅有約1%。

此外,不少私募基金服務平臺對單一私募機構旗下產品的淨值披露數量也相應大幅縮水。比如東方港灣旗下擁有106只私募產品,但某私募基金服務平臺只能顯示其中3只產品淨值波動,且景林、淡水泉等多家百億私募機構旗下產品都無法展示最新淨值波動狀況。

“這背後,是在《新規》實施後,私募基金服務平臺只能展示其代銷的私募產品業績相關信息。”前述第三方財富管理機構負責人告訴記者。但這也給第三方財富管理機構的私募產品代銷業務構成較大沖擊。

以往,他們在代銷私募產品時,會通過私募排排網等平臺收集不同私募機構同策略私募產品的業績表現與淨值波動狀況,供高淨值投資者“比較”,以此凸顯委託他們代銷產品的私募機構具備較高的投資實力,進而吸引高淨值投資者紛紛“掏錢認購”。

如今,隨着《新規》實施,他們難以“找齊”其他私募機構同策略私募產品的業績表現與淨值波動狀況,面臨“巧婦難爲無米之炊”的尷尬。

“7月下旬,我們內部也討論過採取某些變通辦法,比如通過某些渠道採購其他私募機構產品業績數據,在產品路演時通過口述方式向高淨值投資者呈現,供後者進行業績比較。”這位第三方財富管理機構負責人告訴記者。但合規部門很快提出反對意見——按照《新規》要求,除私募基金管理人、與其簽署該基金代銷協議的基金銷售機構外,任何機構和個人不得展示和傳遞基金淨值等業績相關信息。

這意味着若有高淨值投資者現場“錄音”並反饋給金融監管部門,他們將因爲違規操作而面臨問責。

他無奈表示,目前他們只能眼看着私募產品“越難越難賣”——今年以來,權益類市場波動加大令高淨值投資者對證券類私募產品的投資意願驟降。如今,不少高淨值投資者乾脆以“私募產品缺乏足夠的同業業績比較數據”爲由,婉拒他們的投資邀約。

上海博斐基金投資總監胡泊博士表示,大量私募產品淨值“消失”,可能令高淨值投資者的私募產品投資缺乏“導航”。未來,不排除高淨值投資者因爲看不到產品淨值,對私募產品投資產生更強的敬畏心理——他們更傾向投資名氣較大的私募機構,令中小私募機構發展遭遇較大沖擊。

值得注意的是,部分私募機構也表達自己的擔憂。

東方港灣董事長但斌表示,相關部門應採取新措施——要求所有私募基金公開其持倉情況。只有當高淨值投資者清晰瞭解到私募產品所投資的上市公司,纔能有效避免風險。與此同時,私募基金淨值也應當“公開”,以便公衆能夠監督私募基金公司的業績表現。否則若基金公司更換名稱後再次出現,投資者將難以瞭解其真實情況。

部分第三方財富管理機構轉向“公募產品代銷”

面對私募產品“越來越難賣”,具有公募基金代銷牌照的大型第三方財富管理機構迅速轉變經營策略,“引導”高淨值投資者加碼公募基金投資。

“原先,高淨值投資者相對熱衷投資私募基金,主要原因是他們看中私募基金追求絕對收益(希望收益越高越好),反而對追求相對收益(跑贏行業平均水準)的公募基金產品投資興趣不高。”前述第三方財富管理機構負責人告訴記者。

今年以來,這種狀況正發生明顯改變。究其原因,一是部分公募基金的實際投資回報率不低於私募基金,二是公募基金的流動性好於私募基金。

“在缺乏私募基金產品業績比較的情況下,部分打算抄底A股的高淨值投資者也將投資目光轉向公募基金,因爲證券類公募基金的淨值披露頻率與透明度相對更高,有助於他們通過多維度比較,找出最具投資價值的產品進行抄底投資。”這位第三方財富管理機構負責人直言。目前,他們正增強對公募基金的投研力度,力爭爲高淨值投資者遴選一批業績相對穩健且產品淨值波動性相對較低的證券類公募基金產品。

此外,他還發現部分大型第三方財富管理機構正嘗試做好“陪伴式服務”工作——即他們會替高淨值投資者“盯盤”,一旦公募基金產品淨值出現異常下跌或投資風格驟變,他們會提醒高淨值投資者及時注意相關投資風險。

但是,缺乏公募基金代銷牌照的中小第三方財富管理機構或將迎來新的“至暗時刻”。

一位中小第三方財富管理機構運營總監向記者直言,私募產品代銷業務收入佔比超過50%,一旦大量私募產品淨值“消失”導致私募產品越來越難賣,他們或將很快遭遇生存壓力。

在他看來,《新規》或將加快第三方財富管理行業的洗牌進程。

記者獲悉,面對《新規》實施,服務大量高淨值投資者的私人銀行與信託公司則顯得相當淡定。

一位私人銀行人士告訴記者,目前他所在的私人銀行只代銷符合條件(在私行白名單範疇內)的10多傢俬募機構陽光私募產品,由於私行高淨值投資者已認購這些私募機構的多款陽光私募產品,對後者的投資理念、投資策略、產品淨值波動平穩性與整體投資回報均相對熟悉,因此私行高淨值客戶無需進行復雜的產品業績比較,就會繼續認購新發私募產品。

“與此同時,我們也會持續跟蹤這些私募機構的投資風格與產品業績穩定性,一旦發現他們出現異常的投資風格漂移與產品淨值異動,就會迅速將它們剔除在白名單之外。”他告訴記者。這無形間也給私募機構帶來很大的硬約束,令他必須時刻關注自身的投資策略執行效果,確保高淨值投資者買到“言行合一”的私募產品。

一位信託公司財富管理部門主管向記者透露,目前他們主要代銷多家行業頭部私募機構的陽光私募產品,從而獲得這些行業頭部私募機構的產品業績信息。

“目前,這些行業頭部私募機構的產品業績信息,足以供高價格投資者完成產品業績比較,作爲他們選擇私募產品的主要依據。”他告訴記者。目前信託公司代銷陽光私募產品面臨的最大挑戰,反而是信託公司的高淨值投資者偏愛類固收產品,隨着年初量化私募產品淨值大幅下滑打破了“低風險高收益”信仰,目前他們推介量化策略陽光私募產品,正遭遇越來越多高淨值投資者的冷遇。